另外,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往往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性”特點,但國家先天具有一種“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漢書》)的“齊同風俗”之沖動。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倘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于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而于存于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時。”(《習慣與改革》)在此,《淮南鴻烈》的《齊俗》篇頗具借鑒意義。該篇依循《莊子》“維齊非齊”之說,強調“以道論者,總而齊之”,以大道一體為主軸,以“體道返性”為目標,以感化方法和柔性方式去“循理行宜”“體情制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大德”,當我們試圖將其推行廣布、以之敦風化俗之時,理應“以百姓心為心”,應當“加強社會思潮動態(tài)分析,強化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正面引導,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應當“堅持聯(lián)系實際,區(qū)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3、如何敦風化俗?
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jīng)·系辭上》),無道不成器,無器亦無道,二者相互依存,不離不棄。中華傳統(tǒng)“風俗”的落地生根,妙就妙在認識到“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齋先生遺集》),妙就妙在踐行了“融入”二字。亦即“亦風亦俗”,高度重視習焉不察、潤物無聲的“百姓人倫日用”,著力使良風經(jīng)由美俗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涵化人們的思維言行習慣。大德高義,終須落實到百姓日用、民間生活之中。先賢們體認到:“夫禮之初,始于飲食。”(《禮記·禮運》);“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禮記·樂記》);“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庫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為國俗”(《淮南鴻烈·齊俗》);“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勸善,因其所惡以禁奸。”(《淮南鴻烈·泰族訓》)。
習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近期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一系列部署,準確地把握到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生產(chǎn)生活和精神世界”,堅持接地氣、貼民心,堅持常態(tài)化、長期抓,以積土成山的精神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jīng)濟發(fā)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任務落實到基層”“建設網(wǎng)上傳播陣地”“注重把相關要求上升為具體法律規(guī)定”“開展涵養(yǎng)實踐活動”“重視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開展移風易俗,創(chuàng)新民俗文化樣式,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tǒng)相承接、與時代發(fā)展相一致的新民俗”;“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風氣”“使禮節(jié)禮儀成為培育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方式”“實現(xiàn)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形成好人好報、恩將德報的正向效應”以及注重傳承“家風”與旌表“鄉(xiāng)賢”以“樹之風聲”,等等。上述舉措莫不根植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體大思精的“風俗”傳統(tǒng),必將發(fā)揮預期的成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必將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強我國本、德化風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