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去行政化,法官才能不流失
問:那么對內部去行政化,您有何建議?
答:應該講,高層改革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我認為它指向的就是解決內部行政化問題。
要解決它,核心問題是怎樣讓職業(yè)法律人能夠有獨立審理和決定的權利,理順法官個人與內部機構、審判組織的關系,所以是“讓審理者裁判”。而第二句話,是在給了法官獨立的權利之后,明確他們的責任。
問:您認為,如何實現“讓審理者裁判”?
答:關鍵就是將司法審判人員和法院行政人員的管理體系徹底分開,按照職業(yè)化人員的特點進行管理,去除行政化。目前的司法系統是將法官、檢察官、行政后勤人員統一納入公務員體系,按級別進行管理,這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一個法官、檢察官級別較低,一個科長、處長都可以對他發(fā)號施令,這就嚴重干擾了司法公正。
問:在您看來,行政化的管理體制是否導致了司法人員的大量流失?
答:因為現在他們在行政化體制中受到種種掣肘,專業(yè)化又限制了他們將來升遷做官的領域,沒有帶來職業(yè)的成就感、物質的滿足感,反而讓他們覺得管理上處處低人一等。所以優(yōu)秀人才從司法系統流失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法官、檢察官等司法職業(yè)人員特點的管理制度。
問:您對法官、檢察官的職業(yè)化管理有什么建議?
答:要在司法機關內部引入正向的激勵機制。第一,是在制度上賦予法官、檢察官更加獨立的司法職權,使他們的職業(yè)成就感有所提升。第二,建立對人員任職的制度保障,不會讓行政領導對他們直接形成免職的壓力,以至于干擾司法公正。第三,建立起獨立的法官、檢察官職稱評判、晉升體系。比如在高校,教師和行政后 勤人員的管理、評價、晉升通道是兩套體系,有一系列衡量教授、副教授的學術成績指標,和行政人員評價體系完全不同。因此,法院、檢察院也可以比照高校管理,讓專業(yè)化人員有與之相稱的物質保障。
問:如果賦予司法職業(yè)人員更獨立的權力,又應當如何“讓裁判者負責”?
答:有兩方面途徑:一是法院內部監(jiān)督。法院應該建立案件質量控制制度,針對每一起當事人的投訴,法院有獨立的委員會對案件質量進行評估,界定哪些情況屬于法官濫用職權,適用哪些糾正、懲處措施。這樣的機制,既落實了獨立審判權,又有依法的內部控制。
第二條路徑,就是外部監(jiān)督,最有效的查處機制是公開。三中全會《決定》已經提出“全面推進司法公開和檢務公開”。只有讓當事人、公眾媒體進行外在監(jiān)督,才能夠制約“內部行政化”的影響。中國并不缺查處司法腐敗的機構和制度,關鍵是是否能把臺面下的交易放到陽光之下。在國外也是同樣,媒體報道和政治壓力是干預司法公正的人要考慮的風險。內外兼修,司法改革的目標才更有可能得到落實。
問:有人提議,必須配合建立單獨人財物管理部門。您怎么看?是否又會產生一個強勢的新型“政法委”?
答:關鍵是要明確新設機構的職能究竟是什么。所謂管理,不是讓它來管法院的司法專業(yè)行為,而是財、物的管理。個人認為,政法委的問題在于職責比較抽象,在個案的政治化過程中,就可能不斷放大自身權力。任何機構最重要的都是明確職權的邊界在哪里,比如它無法干涉?zhèn)€案,無法對法官、檢察官的決定產生影響。如果職責能夠明晰,你所說的這種擔心就不會成為現實。
問:但也有人指出,單獨的財物管理部門,同樣可以用不批準法院新建辦公樓等事由,要求某個個案必須如何判決。
答:如果去設想這樣的極端情形,那可以說政府最重要的部門就是財政部門了。不能否認的是,某個熟人、領導都可能干涉,什么先進的制度也難以禁絕偶發(fā)的司法腐敗。但目前中國的司法腐敗所面臨的是結構性問題。因此我們建立新的“去行政化”制度,最重要的是考慮其是否對司法獨立公正構成制度性的干擾。制度的設計主要考慮常態(tài)。
問:媒體報道,在“省以下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面前,中基層法院表現出了猶豫和糾結。在您來看,是這樣嗎?
答:思想變了,人也要變。“變”不是指大換血,而是要創(chuàng)立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管理制度。如果不進行內部去行政化,怎么能保證獨立?司法改革不僅是制度的更新,同樣是隊伍的再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