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指望單純通過“去地方化”的措施就能達到司法獨立公正。“去行政化”才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
“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zhí)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7日至8日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四個絕不允許”,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司法改革”這個熱點話題的最新注腳。為此,筆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憲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錫鋅教授。
比起熱議的“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才是改革目標
問: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司法改革最熱的議題之一就是“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有學者認為這排除了地方行政對審判權、檢察權的干擾,是保證司法獨立的有效途徑,甚至應該提高層級,您怎么看?
答:我認為此次開出的“藥方”是明確了司法權不能被地方削弱。由省級統(tǒng)管人財物,這一方案的目標是消除同級人大、黨委、政府對司法部門的控制,但并不足以“一攬子”達成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
問:為什么您這么認為?
答: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保證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它最重要的制約、干擾因素有二:外部行政化、內(nèi)部行政化。“法院、檢察院的人財物收歸省級管理”措施只是減弱了外部制約,也有可能實際中加劇司法的內(nèi)部行政化,強化上下級法院之間的從屬關系。這樣一來,省級法院、檢察院對市縣兩級法院的垂直管理權,有形、無形中都會增加。因此,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們對中國現(xiàn)有的審級制度的擔憂:既然上級法院統(tǒng)管下級,上訴的意義是不是會消失?這種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確可能帶來現(xiàn)實的威脅。
問:這種擔憂是否說明了“去地方化”的缺陷?
答:我們不能指望單純通過“去地方化”的措施就能達到司法獨立公正。“去行政化”才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因此,必須考慮司法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去行政化”,減弱每個審判庭庭長、審理委員會、院長副院長對審判權的行政控制。目前的去外部行政化方案,對此還沒有具體的應對之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