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建在何處曾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
設計方案被旋轉180度改成坐南朝北
關于紀念碑建在何處?當年也曾經(jīng)過廣泛的討論。有人提出建在東單廣場,有人提議建在中華門的位置上(也就是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還有人建議建在西郊八寶山……經(jīng)過反復斟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天安門廣場。
不過,現(xiàn)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其實并不是奠基時的位置,當年奠基石的實際位置要略微偏北一些。那時廣場的空間較為局促和狹窄,但選擇奠基石位置時并未顧及到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設計時,才發(fā)現(xiàn)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國旗桿太近了。梁思成向彭真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真說主席那么忙,你們要怎么挪就怎么挪吧!于是,北京市規(guī)劃局趙冬日深思熟慮后敲定紀念碑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也就是現(xiàn)在的位置。
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碑祭性建筑的朝向幾乎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方案也是坐北朝南。為什么來了個180度大旋轉?這是因為當年周恩來在審查紀念碑設計時提出,紀念碑應該面向天安門,面向人民的廣場,并做出了一反傳統(tǒng)的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遂成為中國惟一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紀念碑。
毛澤東題寫了兩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
紀念碑碑文和題字共使用黃金132兩
1955年6月9日,毛澤東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且題寫了兩幅,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厘米左右。后來,興建委員會設計組把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又拼成一幅,就有了3個方案。但經(jīng)反復研究討論后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一個字、一個條幅的字體是具有其氣韻、筆勢和連貫性的,因此不能拆開拼用,最后確定了現(xiàn)在使用的這一幅,并決定選用陰文——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于安裝。
金字是紀念碑的主題,要求在施工時必須高標準,做到萬無一失。碑身的文字鐫刻完成之后,先進行制胎、鎏金,然后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后再用瑪瑙細致地磨一遍,確定沒有瑕疵再進行安裝,以防日后因雨水的侵蝕而變質。紀念碑碑題、碑文全部金字共用黃金132兩。
浮雕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xiàn)洪秀全林則徐
最后確定刻畫170多個人物“群像”
人民英雄紀念碑大須彌座四周鑲嵌著八組十幅高2米,寬2至6.4米,合在一起總長40.68米的漢白玉浮雕。浮雕上共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概括地表現(xiàn)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斗爭史實。十幅浮雕按照歷史順序從碑身東面開始,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zhàn)》、《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等。
雕塑創(chuàng)作在紀念碑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八組題材十幅浮雕,在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xiàn)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后來考慮到紀念碑建成后要在碑前擺放花圈不太恰當,于是將創(chuàng)作原則改成了“表現(xiàn)群體不表現(xiàn)個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