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需解決體制障礙
根據(jù)國務院常務會議,臨時救助將實行地方責任制,救助資金列入地方預算,中央給予適當補助。
王振耀認為,中國的救助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由地方政府負責,資金列入地方預算的體系。“但在過去實際救助中,中央財政占比是大頭。所以,在臨時救助問題上,中央的投入應該也不會少。”
而在地方責任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負責核實,另一方面是拿出一部分財政預算資金。
中央投入也可能會向中西部地區(qū)傾斜。有學者指出,目前中西部地區(qū)一些地方的救助資金大約70%來自中央的轉移支付。
除了財政支出外,社會力量也將參與臨時救助中。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引導大中型企業(yè)、慈善組織等設立公益基金,發(fā)揮好社會服務機構、志愿者的積極作用。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的,按規(guī)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yōu)惠、費用減免等政策。
王振耀認為,下一步需要解決慈善免稅在體制上的障礙問題。他表示,目前社會力量參與慈善的免稅資格需要審批,并且并不能持續(xù),需要年年辦理,“手續(xù)辦得非常慢,客觀上等于沒有免稅”。
唐鈞認為,在加大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出臺配套措施,進一步明確免稅的詳細規(guī)定,將會讓社會資本參與社會救助后的免稅比較好操作。
全面建立臨時救助還得“看菜吃飯”
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救助資金列入地方預算、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同時引導企業(yè)和社會機構參與其中……可以看出,此次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規(guī)劃較為完善,是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很好補充,也將是弱勢群體的福音。但基于臨時救助的零星散落存在,以及推進中存在的繁蕪復雜情況,我認為還得要“看菜吃飯”。
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等自然災害發(fā)生之后,一些地方其實已零星地建立起了一些臨時救助措施,只是較為初級、不夠完善。所以,在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大背景下,這些地區(qū)就該“看菜吃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已建立了的是繼續(xù)保留,還是分拆后加以完善?原本運行得很好的,是繼續(xù)保持原有資金供應體系,還是按新規(guī)定來?這些都需要權衡利弊,既全面把握,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中央財政只是予以適當補貼,對于財政大省、大縣來說,可能不存在問題,但對于一些財政上捉襟見肘或負債的地方政府來說,似乎就有問題了:錢是一定的,是先保證A,還是先保證B?這似乎都該有一個輕重緩急的排序。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其各項職能的開展與實施,往往都與錢打著交道,所以,在財政劃撥上就要“看菜吃飯”,根據(jù)具體情況辦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而在具體的推行過程中也是如此,也要“看菜吃飯”。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是一項牽涉較廣的事,涉及到預算、申請、分配、發(fā)放,個個流程和環(huán)節(jié)都涉及到錢。比如在申請問題上,既要堅持原則,有時也需“特事特辦”,對于那些因突發(fā)性困難導致人們生活不能保證的情況,就應走綠色通道,剔除平時的復雜報銷過程,以最快的速度救濟、救急。
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是政府不斷完善自身職能為人民服務的體現(xiàn),這無疑是好的,但好事要辦好,要科學統(tǒng)籌、全面規(guī)劃,既認識到這一制度建立將帶來的巨大利好,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分清輕重緩急,視具體情況而定、而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