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對文化強國做了著重強調,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構建中國話語權和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在新形勢下,習總書記還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任務,多維復合式的國家治理能力中,文化是重要一維。
一個國家和社會,想要秩序,要發(fā)展,要有國家綜合競爭實力,必須建構起相應的表達國家意識和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體系。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賽義德說:“文化是一個舞臺,上面有各種各樣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勢力彼此交鋒。”阿爾都塞說,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在掌握政權同時對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并在這套機器中行使領導權的話,那么它的政權就不會持久。”
中國文化“軟實力”打造國際競爭力。中國理論、價值觀及其文化,和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一樣,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也有來自國際文化競爭的挑戰(zhàn)。國際文化競爭表現(xiàn)為文化產業(yè)和文化市場的競爭,但作為國際競合的一部分,文化競爭歷來包含著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此強調:“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思路中,也包括來自文化安全的把握要求。
事實上今天的文化競爭力已和政治、經濟、軍事競爭力一起,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部分,文化意識形態(tài)競爭甚至被人們喻為第三種“戰(zhàn)爭”。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影響美國也影響了世界;美國前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文化統(tǒng)治”概念;鄧小平同志早也指出,“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一切表明,文化實力已在國際競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事實上前蘇聯(lián)的解體,原因多維,但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是一個重要原因。日本學者土界屋太一在《歷史的波瀾》中指出:“任何政權,只有兩種情況會使它發(fā)生毀滅性的大變革,那就是喪失治安的能力和人們不再信任支撐它的文化”,他認為“使蘇聯(lián)社會主義體制走向崩潰的其實是”變化了的“社會主義文化”。[1]
文化是社會治理體系中重要一維。諸多社會治理理論都很推重文化的功能,葛蘭西曾將文化意識的社會凝聚作用比作“水泥”;社會功能學派把“文化系統(tǒng)”置于“社會系統(tǒng)”諸因素的首位,強調如過多社會成員拒絕社會共同價值觀,社會系統(tǒng)就會崩潰。帕森斯在《社會體系和行動理論的演進》中強調,一個社會要達到整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社會成員在秩序中行動,二是控制社會行動在秩序內不沖突的規(guī)范文化模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