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的綱領(lǐng)意義
“大學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規(guī)律等。在古代,大學是成人的儀式,十五歲入大學,接受成人立業(yè)的教育。大學的對象不僅包括大學生,還包括一切長大成人的人。“大學之道”中的“道”指的是辦大學的宗旨、方針,讀大學的要求和成為學生的一套自我行為規(guī)范。
“大學之道”有三個綱領(lǐng),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之道”第一條綱領(lǐng)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顯人人內(nèi)心原有的光輝品德。儒家強調(diào)“人之初,性本善”,長大了以后,有的變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卻變成了罪犯惡人,呈現(xiàn)如此之大的差異,就在于后天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外在環(huán)境和人性發(fā)展的關(guān)系就是大學教育不得不考慮的方面了。對此,西方的哲學家也有同樣的探索,其中存在主義哲學家告訴我們,人處于世界當中,面對四重極端復雜的存在關(guān)系:
一、人與自我的關(guān)系。文藝復興以后,人成為一棵會思考的蘆葦,相信自己通過培養(yǎng)而具有偉大光輝。但是,人與自我也是一個難題。因為弗洛伊德告訴人們,人不是神,人也不是萬物的靈長,人還有動物的本性,人的本能使得人充滿了欲望,最后人與自我分裂了。
二、人與他人的關(guān)系。自我只有一個,而他人則千千萬萬。放眼社會,可以說損人利己的人比比皆是,而賢者圣人卻很稀少。人和他人構(gòu)成了社會的一個維度,但是很多人卻破壞這個維度,去損人利己。這樣一來,人和他人的關(guān)系已然破裂,而不再具有合作協(xié)作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系。
三、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他人是具體所指的,而社會則沒有具體所指,可以說是全部他人的總和。
四、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康德的墓志銘是:“仰望太空,星光燦爛;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今天的世界不僅有中國,而且有多國;不僅有中國經(jīng)典,還有西方經(jīng)典;不僅有漢語,還有英語、法語、德語。世界之大,難以窮盡。人無法徹底認識這個世界,因為世界不僅太大而且變化太快。
儒家找到一種面對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面對這四重天,去把自己內(nèi)在的光輝發(fā)掘出來。《大學》的意義就在于:當一個人通過良好的教化、修養(yǎng)、陶冶之后,能夠把內(nèi)在清凈無染的本性發(fā)展出來,而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為此,就要克服環(huán)境的惡劣侵蝕。在我看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其實就是以一種自我的啟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靈的贅物和虛假的承諾,而把美好的德行開啟光大出來。
“大學之道”的第二個綱領(lǐng)是“親民”。一旦人經(jīng)過自我啟蒙獲得了剛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還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義務(wù),從而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這就是“親民”的精神。這種推廣及人的啟蒙,正是知識分子和大學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學不是“獨善”,而是“兼善”,不僅讓自我變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讓天下變得更為完美。
但是,把自己的思想變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難的。當面對一些人,他的內(nèi)心全是固若金湯的偏見,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風化雨的教化,處在一種頑冥不化的思想禁錮之中。面對這樣的人,教化就顯得非常難,而生硬地去教化就顯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卻比比皆是。比如,現(xiàn)在有多少青少年的學習成績,不是父母親打罵出來的呢?為什么要打?這說明連父母親去推己及子的春風化雨都如此的難,而進行普遍的大學教育當何其難哉。當后現(xiàn)代人在否定知識分子啟蒙功能的時候,其實沒有注意到,真正的啟蒙做得還很不夠。這個啟蒙是雙重啟蒙,先啟蒙自己再啟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親民”。
大學之道的第三綱領(lǐng)是“止于至善”。這個“止”要求人的目的是達到最高的善,不達到極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梢哉f,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僅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終達到“最高的善”——將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來而使人心遠離私欲污染,對事物體察入微并葆有心靈知止之定。這標示著作為大學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為至善之圣人。
顯然這是一項很難做到的大事業(yè),其難在兩個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該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這看似簡單其實很難,人們總是在最簡單的道理面前犯錯誤。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強調(diào)自己清醒的判斷力和堅定的意志力。正是因為有了清醒的判斷力,人才會有所不為而有所為,有了堅定的意志力,才能達到至善完美。可以說,至善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業(yè)的要求,它彌漫在整個社會當中,成為人們內(nèi)在的尺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