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只有擁有了科學和永恒的核心價值觀,民族發(fā)展才擁有了體制創(chuàng)新的內在力量,才會不斷超越自我,有所突破。相當一段時間來,世界在討論中國能不能崛起的問題,焦點往往集中于人文精神。有人置疑,中國雖然有了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但卻尚未創(chuàng)造出有吸引力的文化與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在美國哈佛大學召開的關于“經濟時代的文化責任”國際研討會上,有人提出“一切行為的終點都是文化”、“經濟發(fā)展是以貨幣流通方式換來非貨幣的文化成果”、“在當代,一個民族的落后和不發(fā)達是它自己的文化選擇造成的”。正是這些觀點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近年來,由于我們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參與國際性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多,世界都在探尋中國發(fā)展的奧秘,如果他們看到的總是古人的“四大發(fā)明”、京劇臉譜、萬里長城,往往產生一種茫然感。因為這些雖能告訴人們一個古老的中國,但卻無法告訴一個發(fā)展的現在;可以告訴人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創(chuàng)造,但卻無法告訴人們當代的貢獻。
今日之中華民族,要實現崛起,最大挑戰(zhàn)就是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能否實現躍升。在上個百年,媒體公布的世界科技重大發(fā)明18項,其中美國人完成9項,英國人完成4項,前蘇聯(lián)完成3項,德國人完成1項,只有基因圖譜排序吸收我們參加,也僅占了1%的工作量。美國幾個學會曾經評出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重大發(fā)明20項,竟然沒有一項是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人發(fā)明的。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我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占總數的2.26%,其中在一級組織中擔任主席的僅1人,在二級組織擔任主席的僅占1%。造成這種狀況的深層原因至少有文化傳統(tǒng)的原因。數千年的封建文化造就了順民和盲從。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就再沒有出現過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而漢武帝在嵩山、芝罘山制造了“山呼萬歲”的神話后,更導致整個民族跪了下來,跪著的人是沒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維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產生獨立的創(chuàng)造。再加上長期推行的“八股文”,屢屢出現的“文字獄”,一個原本聰明智慧的民族,其創(chuàng)新能力終于被窒息掉,到這時,知識分子能做和愿做的僅僅是解讀和詮釋。這一點以現代社會科學原創(chuàng)于我國的極為罕見,獨樹一幟的考據學曾經盛極一時即可佐證??陀^地說,不僅在科學組織中擔任領導者少之又少,在世界其他公共組織中擔任領導者也不多。為什么我們在非科學組織中擔任領導成員者同樣稀少?恐與擁有獨立人格,敢于獨立負責,善于獨立思考者太少有關。凡事顧左右而言他,惟命是從,沒有獨立判斷,沒有為社會負責不惜犧牲自我的精神力量,則不足以為他人所接受、所尊重,因而不足以擔任領導者。或者可以這樣說,有強烈的喜劇心態(tài),而絕少悲劇洗禮的歷代文人們,一直沒有把自己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把道德境界提升起來,再加上缺少永恒而又崇高的信仰、信念作支撐,或者說沒有核心價值觀的指引,結果只能走向功利主義和媚俗化。
核心價值觀一定與時代相聯(lián)系。那么,哪些變化在影響著核心價值觀或呼喚著核心價值觀呢?
第一,大國博弈進入以核心價值觀為支點的時代。國家之間存在三大博弈——政治制度博弈、利益博弈和核心價值觀博弈。目前,世界正在走向以核心價值觀博弈為支點的時代。能不能在博弈過程中成為勝者,關鍵看文化的先進性,進而看是否有一種先進的核心價值觀注入其中。在博弈重點發(fā)生變化以后,我們需要把核心價值觀凸顯出來,有所突破,以此引領我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這是時代的呼喚。
第二,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需要將核心價值觀作為新精神力量的增長點。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處在革命階段,贏得階級基礎,獲得階級力量,關鍵靠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學說——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是贏得勝利的理論支撐。而進入執(zhí)政階段,中國的階級關系已經發(fā)生變化,再加上利益關系的變化,決定了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精神力量增長點。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背后涉及許多問題、觀念、方法論的變化。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核心價值觀恰恰為我們找到了新的精神增長點,找到了看問題的新方法和新觀點。所以,結合世界政治生態(tài)的變化和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理論的內在需要,新精神力量的增長點在核心價值觀。
第三,中國社會轉型要求以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價值追求,規(guī)范社會行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小農經濟基礎上的道德價值觀開始瓦解,而新的與市場經濟、信息文明相適應的道德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由此導致一定程度的價值觀紊亂現象出現。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早就證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一種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變化都帶來新的價值系統(tǒng)產生。當在農業(yè)文明基礎上形成的“五倫道德”或“熟人道德”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后,就必須建立“六倫道德”或陌生人道德。其他領域的觀念與此相類似。因此,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保證新的價值系統(tǒng)有效運行的支點或基礎,只能是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看不見摸不著,但一旦確立起來,就會駐存于靈魂深處,隨時發(fā)揮作用。我上過戰(zhàn)場,直面過死亡的威脅。有人說,“戰(zhàn)場上的英雄是一念之差”,問題在于這一念之差指向哪里?是逃避還是沖上去,這個區(qū)別很大。而決定選擇的,就是靈魂深處的價值觀。綜觀我們今天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我們歡呼的、憤慨的、痛苦的,都要切入到核心價值觀上來,并且利用核心價值觀來調解、引領和改造。
核心價值觀——折射的是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
要確立核心價值觀,充分認識其對國家和民族的影響同樣必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