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合并相比較,撤銷就更復雜了。1985年我軍陸軍部隊的建制單位撤銷了四分之一。特別是那些有著幾十年光榮歷史,具有赫赫戰(zhàn)功的部隊,一下子撤銷了番號,確實是于心不忍。但是,我們的部隊是好樣的,戰(zhàn)爭年代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和平時期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為了黨的事業(yè),叫留、叫撤,堅決服從。鄧小平這樣指出過,說我們這個軍隊有兩條,一個是很守紀律,一切聽從指揮;第二,他是一個集中的組織,行動起來快。這是他給我們軍隊作風上總結的這么兩條,這兩條在撤軍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像最后的迎望軍旗,像最后向軍旗敬禮,這是一件很震撼人心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的鐵道兵,鐵道兵的撤銷當然不是在百萬裁軍當中的,是在以前側小的,我們可想而知,鐵道兵誕生在戰(zhàn)爭年代解放戰(zhàn)爭當中,從東北的鐵道縱隊開始南下關內舉行各種戰(zhàn)役,在解放全國的過程當中,鐵道部隊是見山開路、見水架橋,特別在抗美援朝當中,同美帝國主義的絞殺戰(zhàn)進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我們知道,我們打幾次戰(zhàn)役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后勤保障跟不上,為什么后勤保障跟不上,就是因為我們的鐵路運輸、公路交通跟不上,到后期的時候,5次戰(zhàn)役以后,我們鐵道部隊也加強了,在我們的后勤保障上也大大加強了,所以我們有了準備發(fā)起第6次戰(zhàn)役的決心和基礎,如果沒有后勤的大力保證,沒有鐵道部隊這種英雄的精神,為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做的貢獻,發(fā)起第6次包括后來的反擊戰(zhàn)都是難以達成的。就是這樣一支部隊,按照鄧小平來講,鐵道兵一定要撤,交給地方,留下技術骨干,戰(zhàn)爭年代的時候再動員起來。最后,鐵道兵這個部隊當時舉行了分列式,戰(zhàn)士們都是一個一個仰望軍旗,滿含熱淚,迎望軍旗,做一個最后的軍禮。最近他們在玉泉路這個地方辦了一個鐵道兵紀念館,這個館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鐵道兵撤銷根據(jù)黨中央國務院、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撤銷鐵道兵以后當時的感人場面。
這不僅說明我軍是一支偉大的軍隊,我軍指戰(zhàn)員既經(jīng)得起戰(zhàn)場的生死考驗,也經(jīng)得起平時體制編制改革中名利地位的考驗。事實雄辯的證明,鄧小平有關“消腫”,必須改革的體制論斷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完全正確,深得全軍上線的擁戴。
貫徹他的改革的思想,軍隊體制編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撤并減少了大量的機構,具體有這么幾個數(shù)字,1985年整編,全軍就撤并了軍以上機構30余個,師、團單位4000余個。撤并這么多機構,可以減少很多干部和大量保障人員,這對完成精簡100萬人的任務,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具體的精簡整編的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最首要的辦法是什么呢?鄧小平指出是“三總部要帶頭”,“三總部”指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
搞體制改革精簡人員這么大一個軍隊,先從哪里下手,而且從哪里下手會對全軍的改革精簡更有影響、更有指導作用呢?鄧小平認為,“消腫”從哪里入手,他在1975年1月份的時候就指出,軍隊的總人數(shù)要減少,這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的責任更大,“三總部”本身首先要整頓,這個整頓是指首先要經(jīng)過調整領導班子、精簡整編。1980年3月,他在軍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說,“三總部”為什么機構這樣大?過去每提出一項新的任務都要增加機構、增加人員,從來沒有說減少人員。大家對公文旅行、解決問題慢,意見很多,這些也都和體制問題有關系。1982年他又進一步提出,軍委和各個總部不簡化看來不行,領導太繁雜,不但下邊不好辦,就是我們畫圈圈都難。為什么呢?從文革開始以后,下邊有“三總部”,然后又軍委辦公會議、軍委常委會議,上邊還有一個軍委會議,鄧小平認為,這個層次太多,實際上主要加強了“三總部”,上面有一個小的協(xié)調機構就可以了。
所以在1984年11月,他提出,怎么減法請大家出主意,我只講“三總部”帶頭,就是“三總部”要帶頭搞好“消腫”精簡整編。
當時的副總參謀長,主管裁軍工作的何正文同志他回憶了這樣一件事情,就是1982年精簡整編的,“三總部”機關人員精簡18.2%的方案,報送黨中央和軍委審批。鄧小平看后親筆批道“這個方案不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方案,但可作為第一步進行,以后再進一步研究。”就是說對這次“三總部”精簡的這個方案是精簡18.2%,鄧小平認為這是一個不能夠令人滿意的方案,但是可以作為初步的方案先實行,以后還要繼續(xù)。這就說明什么呢?他看到了體制改革,特別是軍隊的體制改革是困難重重,一步一步的來,但是不能終止。
后來,他又說了,說我們有些問題處理得不是完全令人滿意。這使得當時何正文等主管總參的這方面工作的首長感覺壓力很大,他們就認為戰(zhàn)爭年代我們跟隨著劉鄧首長南征北戰(zhàn)、走南闖北、屢立戰(zhàn)功,沒有讓首長不滿意,為什么在和平年代,在主持精簡整編的問題上我們的方案不能夠讓自己的統(tǒng)帥滿意,感覺到心理壓力很大。
后來他也認為,主要是我們對鄧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的“三總部”,第一是在高層“三總部”這樣的指示精神理解的不夠深,貫徹執(zhí)行的決心不大。沒有真正的理解他關于“我們的腫,主要在高層,第一是三總部”的指示精神。后來鄧小平就對何正文說,因為何正文也是二野的老同志了,也是鄧小平同志的老部下,鄧小平就對他說,說總部機關那么多人,如果不精簡,將來打起仗來跑反也跑不贏啊,我方才解釋這個“跑反”就指反水嘛,因為機構太臃腫,跑都跑不贏。他還說過,總部機關要那么大干什么,機關大了部門多了,扯皮的事情增多,工作效率就低。三總部搞那么多副職干什么?好多事情依靠部門來做嘛。副職多了,就官僚主義泛濫。
何正文認為這些指示非常懇切、非常深刻,也非常尖銳,真是一針見血,點到了要害。正是“三總部”機關的首長深刻的認識了精簡總部機關,不僅是總部機關自身建設的需要,而且因為你總部機關搞精干了就可以克服官僚主義、提高效率,更好的貫徹中央軍委的意圖,便于軍委更好的統(tǒng)帥和指揮全軍。并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總部機關臃腫的問題解決了,這無疑是為全軍“消腫”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帶了一個好頭,這樣就可能有力的推動和促進群軍的改革精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