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啟示
通過對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分析,我們不僅深刻認識到了其形成的合理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成功的必然性,而且對于解決當代和未來中國社會主義面臨的時代課題,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fā)展階段,再創(chuà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輝煌,有著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啟示之一:解放思想是開創(chuàng)新事業(yè)新局面的先決條件。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告訴我們,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就是一段不斷解放思想的歷程。正是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觀念和“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理論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才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正是有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破除“計劃等于社會主義與市場等于資本主義”的觀念和凡是都要問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陳舊思維定式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才有了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今天,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各種新的矛盾和挑戰(zhàn)不斷出現,解決這些問題仍需要繼續(xù)解放思想,勇于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及時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發(fā)揚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既要繼承前人成果,又要突破陳規(guī)、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研究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思想與實際相一致,堅持做到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啟示之二: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和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動力。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改革開放,才使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踐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才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要注意在保持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均衡點上深化改革,努力把改革的力度、發(fā)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tǒng)一起來,善于從事物的對立面、差異性、因果聯系中,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實際相適應、相契合。要正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關系,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自覺做到既反對“倒退論”,決不允許少數人以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拉大、腐敗現象嚴重為借口,試圖倒退到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也要反對“西化論”,堅決駁斥少數人把中國在改革開放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作為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借口,這樣才能確保中華民族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啟示之三:獨立自主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選擇。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用的對象有其特殊性。這也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因所在。毫無疑問,沒有中國的特殊國情,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創(chuàng)立和不斷發(fā)展。今天,雖然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國情。對此,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要處理好一般與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把“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結合起來,努力探求社會主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特殊規(guī)律,堅決抵制背離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急于求成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既不超前冒進,也不固步自封。唯有如此,“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才能實現。
啟示之四:共同富裕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鄧小平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種理論的形成及其對社會實踐的意義,都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接受及這一理論滿足人民對發(fā)展目標期盼的程度。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指導億萬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強調“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更是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應有之義。同時十八大還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換而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只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第一要義,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自覺糾正只重視生產力發(fā)展、GDP增長而忽視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導向,才能避免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不少國家以改革起步,卻深陷發(fā)展危機,甚至改旗易幟的困境,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利實現。
(作者為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征集研究二處處長、副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