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義是黨肌體上的毒瘤,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疏遠黨群、干群關系,是“我們內部最可惡的敵人”。克服和糾正干部身上的官僚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就是要去掉“官腔”、脫掉“官服”、褪掉“官氣”,還原本色、回歸本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壇和干部隊伍中大力倡導新風,走平民路線、抒平民情懷、展平民風格,讓廣大老百姓感到“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也為廣大干部克服和糾正身上的官僚主義習氣,立了標桿、作了示范。習總書記的平民風格,從他的工作作風、生活態(tài)度、興趣愛好、人情交往甚至衣著穿戴中,都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說“大白話”,入耳入心、直接地氣。官僚主義者開口閉口說的是“官話”,大話、空話、套話連篇,常常說一大堆“正確的廢話”,用當年毛澤東的話來說,是“官氣熏天”。習總書記說的是“大白話”,他經常用一些普通群眾聽得進、記得住的話來表達思想,用“大白話”來講大道理,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比如:他用“鞋子合不合適,自己穿了才知道”,講一個國家發(fā)展道路的選擇;用“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來闡明對中國發(fā)展現狀的清醒認識;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喻文明的多樣性;用“碗與勺子難免相碰”來形容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他將青年時期價值觀的養(yǎng)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他講樹典型不能用“開小灶”“吃偏飯”的方式來催生;他視察軍營時說的“能打仗、打勝仗”這句實實在在的大白話,成了部隊各項訓練和軍事演習“硬梆梆”的基本標準,等等。這樣的“大白話”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比比皆是。許多普通群眾都說,“習總書記沒有架子,他像咱老百姓一樣說話,很親切,像拉家常”。說大白話,就是說“平常人的話”“普通人的話”,講的是“群眾語言”,習總書記這些“大白話”,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直白質樸,入耳入腦入心。
住“普通房”,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特權是特殊人與普通人的“分界線”,是“標簽”和符號,特權最常見地表現為一種與地位和身份相匹配的享受。毛澤東在給官僚主義畫像時就說:這些人“圖享受,怕艱苦”;“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生活要求越來越高,房子越來越大,供應越多越好”,等等。習總書記反對特權享受,他在住的問題上從不講究,總是放下身段,嚴于律己。他外出考察調研,經常住的就是普通房,從不提任何額外要求。2012年底,他到河北阜平考察時,住的就是縣招待所的一個小套間,只有16平米大小,家具陳舊,衛(wèi)生間瓷磚開裂。當地人員歉意地說,本來是可以安排在附近一家條件好一些的旅館,他笑著說,這樣就挺好,不必講究。他還說:“小房子優(yōu)越性很大,走兩步上廁所,打電話都很方便。”他到河南蘭考,也是住在焦裕祿干部學院一個普通的學員宿舍里,按照他的要求,不放鮮花、不擺水果,和其他宿舍并無二致。住“普通房”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住宿問題,它折射出來的是一種平等意識和嚴以律己的精神。
吃“家常菜”,勤儉節(jié)約、反對浪費。大吃大喝、鋪張揮霍,“吃”掉的是群眾感情,“吃”掉的是干部形象,既為群眾所反感,又成了一些干部生活腐化、滋生腐敗和官僚主義的溫床。提倡勤儉節(jié)約,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是習總書記平民風格的一個重要縮影。當年在正定縣,他就總是在機關食堂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在生活上不搞特殊,上級來人,也是用正定的傳統(tǒng)飯菜來招待,如扒糕、豬頭肉、餛飩、缸爐燒餅、蕎麥面饸饹,這就是他常說的“正定宴”。他常常提醒和告誡黨員干部“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特別是,他身體力行,到各地考察時,都吃簡簡單單的家常菜,食堂自助餐、大盤菜更是屢見不鮮。2012年12月,習總書記來到廣州軍區(qū),在部隊吃了兩頓午飯,都是在士兵餐廳同戰(zhàn)士們一道吃的自助餐。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一頓晚餐,菜單只有4個熱菜。他兩次到蘭考,也都是在焦裕祿干部學院職工餐廳用餐,每餐都是大鍋飯菜。吃的幾頓飯,從“內容”到“形式”,都跟老百姓在家吃的沒有兩樣,基本上是有著濃郁“河南味”的燴面、胡辣湯、大燴菜。他還上慶豐包子鋪品嘗“平民美食”,二兩大蔥豬肉餡包子、一份炒肝和一份芥菜,成了大家傳頌的“主席套餐”。
穿“平常衣”,輕松自然、樸素無華。穿衣不是小事,它既體現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涵養(yǎng),體現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也體現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向,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無言的行動,釋放出種種信號,給人以親切、親近感,能夠讓人輕松起來、放松下來。享樂型的官僚主義,穿名牌、提名包、戴名表,以此炫耀和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少人也就栽在了這上面。習總書記在衣著穿戴上經常展現出簡約隨意、樸素大方的風格,他在蘭考考察期間穿的深藍色外套,樣式和質地都很普通。在個人著裝上,他常常不墨守成規(guī),不那么刻板,在考察調研甚至一些會議上也都全程不系領帶,從造型上讓人感受到了新的氣象。特別是,他冒雨在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考察時,挽起褲腿、撐著雨傘、雨水打濕襯衫的場景,溫暖了萬千江城市民的心。今年3月,他在抵達荷蘭的當晚,身穿改良版的中山裝出席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精干穩(wěn)重、大氣端莊,又輕松自然,讓人耳目一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