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提到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xiàn)時曾說:“有的對實際情況不了解不關注,不愿深入困難艱苦地區(qū),不愿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甚至不愿同基層和普通群眾打交道,怕給自己添麻煩,工作上敷衍塞責、推諉扯皮、得過且過。”這是對不良黨風的深刻的準確的清醒把握,也指出了黨風廉政建設需要努力的方向。與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相呼應,全國許多地方啟動了干部“三同”活動計劃,許多地方黨校在培訓干部時,有意地設計了學員的“三同”環(huán)節(jié),這是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反對官僚主義重要論述落地生根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黨性修養(yǎng)、樹立群眾意識的生動實踐。
“三同”是應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復雜局勢的有效途徑
所謂“三同”活動,也就是機關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聽民意、察民情、解民憂、聚民心、匯民智,增進黨群干群關系,錘煉工作作風,提升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的活動。在新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實施過以“蹲點”“干部參加勞動”為名義類似的“三同”制度,行之有效。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要求并鼓勵高級干部到基層蹲點,參加必要的勞動。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有如下批示:“提倡縣區(qū)鄉(xiāng)三級黨政主要干部,凡能勞動的,每年抽一部分時間下田參加生產(chǎn),從事一小部分體力勞動。縣以上各級黨政軍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勞動的,也要這樣做,每年以一部分時間,分別下田、下工場、下礦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場所和工人農民一道從事可能勝任的一小部分體力勞動(哪怕是很少一點)。”鄧小平曾說:“干部參加勞動,是我們搞社會主義的一個標準。勞動能改變人的思想。干部參加勞動,就不會變懶,就能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去工作和斗爭,與群眾的關系就會更密切,對生產(chǎn)的領導就會更具體,實現(xiàn)領導與技術的結合,促進生產(chǎn)的迅速發(fā)展。干部有了勞動的習慣,就不會去貪污、浪費、侵占別人的勞動成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各級領導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干部通過下基層蹲點,獲得一些新的認識。經(jīng)過幾個月的蹲點和參加勞動后,時任農業(yè)機械部長陳正人認識到:“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勝利有了政權以后,很容易脫離群眾的監(jiān)督,掌管了一個單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當權地位違反黨的政策,以至發(fā)展到為所欲為。而像我們這些領導人,官僚主義又很嚴重,對下面這些嚴重情況又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這就是在奪取了政權之后一個十分嚴重的危險。過去我們也曾不斷檢討領導上的官僚主義,但是,究竟官僚主義有多大的危害,在我,就是從這一次比較認真地開始蹲點才逐漸明白過來的。”干部蹲點和參加勞動,對于五十年代良好黨風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而良好的黨風帶動了良好的社會風氣,至今讓人們念念不忘那時廣大黨員和人民的良好精神風貌。
現(xiàn)在,我們的交通、通信發(fā)達了,可是一些地方的黨群、干群關系卻疏遠了。有些領導干部的群眾觀念淡漠了,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門中存在。黨中央提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基層干部要堅守一線,領導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層特別是經(jīng)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幫助解決困難,這正是解決干群緊張關系的及時雨。“三同”的現(xiàn)實意義就在于,它是應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復雜局勢的有效途徑。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具有政治大智慧的表現(xiàn)。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現(xiàn)實狀況究竟如何?應該說,當前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能夠做到克己奉公,勤勤懇懇地為黨和人民工作。但不容忽視的是,黨員干部中存在腐化墮落的現(xiàn)象。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的主流始終是好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xiàn)象仍然易發(fā)多發(fā),一些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影響惡劣,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兩個依然”的判斷,符合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現(xiàn)實狀況。所以,全黨同志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工作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解答共產(chǎn)黨從萬死中獲得新生之謎的鎖鑰。深入群眾,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應對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挑戰(zhàn)和考驗的不二選擇,而“三同”是通向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或有效載體。黨中央提倡“大興密切聯(lián)系群眾之風”,要求機關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層干部要堅守一線,領導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層特別是經(jīng)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堅持領導干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