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進入電子時代,伴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人們在紙上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這導致人們書寫能力的退化,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等現(xiàn)象。書寫能力退化只是“漢字危機”之表層,更深層次的危機則是漢字靈魂的喪失,漢字軀殼化現(xiàn)象值得警惕。
加強漢字書寫教育能否完全消解“漢字危機”
在電子時代,相當一部分人書寫能力退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應對這一危機,人們提出了諸多解決辦法。這些方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寫”,具體分為兩種,一是加強漢字傳統(tǒng)書寫教育,中小學應開設書法課;二是有人提出在電腦上手寫漢字。第二類是使用“形碼”輸入法。筆者以為,在電腦上手寫漢字和使用“形碼”輸入法均欠妥,原因在于,信息的傳播講求效率,而技術進步是提高效率最好的辦法,假如漢字不能在電子時代實現(xiàn)計算機處理,那就存在淡出舞臺的危險。因此,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則會對書籍的出版、報刊的發(fā)行以及人們的辦公帶來很大的影響。
由此,以上解決方案之中,應采取加強傳統(tǒng)書寫教育。教育部于2013年1月發(fā)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規(guī)定從當年春季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學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媒體也做出了積極配合,例如,河南衛(wèi)視播出《漢字英雄》,中央電視臺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掀起了書寫漢字的熱潮。
加強傳統(tǒng)書寫教育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它能夠傳承書法文化,消除使用輸入法給人們的漢字記憶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也存在兩點不足。其一,它并非解決人們對漢字“知其然”的最佳方案;其二,它難以解決“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原因在于,加強漢字書寫教育,只能機械地教學生識記漢字形體,而對于漢字字形與字義、字音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以及漢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講解甚少。那么,漢字的構(gòu)件就變成了無意義的符號,學習者學習的時候就只能作機械記憶。這種漢字學習階段的機械性將導致后來的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
可見,漢字書寫能力退化只是“漢字危機”之表層,加強漢字書寫教育只能治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