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決定后程,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習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經(jīng)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要抓好已經(jīng)出臺的改革措施的落實,運用好已有試點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強工作協(xié)調,使各項改革協(xié)同配套,使改革與宏觀經(jīng)濟運行、與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協(xié)同推進??倳浀闹匾撌?,是我們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于法有據(jù)、恪守法治底線,推進改革才能在“蹄疾”中“步穩(wěn)”。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破觀念束縛的桎梏、突破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利益固化的藩籬。但需要注意的是,怎么個“破”法,同樣必須于法有據(jù)。我們不能拿現(xiàn)在與改革開放之初簡單類比。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前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中國了。經(jīng)過36年的改革開放,我們不僅確立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而且確立了立足中國國情、適應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漠視改革開放中探索而來的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脫離法治軌道而“破”,同樣會犯顛覆性錯誤。
習總書記去年11月在山東調研時就曾明確指出,要有序推進改革,“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今天,總書記再次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梢哉f,在當下法律體系形成、法治理念高揚的大背景下,于法有據(jù)要成為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何步驟,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都要接受是否合法的檢驗。當然,于法有據(jù)不等于無所作為,而是要著眼于改革與法治的關聯(lián)性、耦合性,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探索。對那些不適應改革發(fā)展的條文,通過法制途徑予以改革和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去年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貿區(qū)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審批,就是生動的例子。
起跑決定后程,必須建立評估機制。習總書記指出,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wěn)定評估機制。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么樣,群眾訴求是什么,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要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評估??倳浀倪@一闡述,與他反復強調的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思想一脈相承。對重大改革建立社會穩(wěn)定評估機制,對改革效果建立科學評價機制,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改革實踐中的重要體現(xiàn),是底線思維在實施改革中的科學運用,也是保證各項改革始終在正確軌道上推進的必要前提。
“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而令行為上。”我們黨來自人民,我們的改革為了人民,沒有任何利益能超越人民的利益,絕不能容許打著改革的旗號行損害群眾利益之實。如果不是“利民”而是“損民”“禍民”,與黨的宗旨背道而馳,就不是真正的改革,就必須馬上叫停。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前所未有,更需膽大心細。而從改革起步階段就建立社會穩(wěn)定的評估機制和改革效果的科學評價機制,將極大減少改革推進過程中的風險和各種成本,保證改革的成功。
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在于我們在何處,而在于我們朝什么方向走。起跑決定后程,相信通過全國兩會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大平臺,一定能最廣泛地傾聽民聲、匯集民智、凝聚民力,蹄疾步穩(wěn)地推進改革;2014,一定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開局照亮未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