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行政權力配置存在哪些弊端
教育行政權力配置存在越權管理、擴權管理、交叉管理、集權管理、代替地方和學校管理等多種失衡??傮w而言,就是治理體系不順暢
2月底,一場為期一周的霧霾籠罩在北京上空,北大附中為此停課,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委嚴令禁止之下,北大附中仍堅持停課,此事件引發(fā)了教育界和社會關于“學校是否有權停課”的廣泛討論。
“從內心講,我們都愿意停課。”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郭涵說,“四五十個小孩擠在一個六七十平方米的房間里,4000個學生在幾十間教室里熬著,出又出不來,窗戶不能開,一周霧霾,天天在教室里,這讓學生怎么待?但是我們有組織有紀律,學校沒有權力停課。”
能否停課不能由學校說了算,職稱待遇問題不能幫助教師有效解決,教師住房等待遇沒有保障……雖已當了15年的中學校長,郭涵卻常常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一所學校來說,很多事情常常由上面的教育行政部門和人事、財政等部門說了算,留給學校的權力太少了。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常年在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教育行政權力配置的各種失衡感受很深。
“權力配置失衡表現在五個方面。”張志勇說,“一是越權管理教育。有的國家行政部門并沒有管理教育的職能,卻因為行政審批而間接延伸為對民辦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管理權,這種現象非常多,也是造成民辦教育、社會教育管理混亂的主要原因。二是擴權管理教育。有的國家行政部門本應負責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宏觀管理,卻在權力執(zhí)行過程中,將宏觀管理滲透到專業(yè)技術教育的微觀領域,甚至直接從事教師專業(yè)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和繼續(xù)教育工作,完全沒有依據。三是交叉管理教育。在職業(yè)技術教育宏觀管理方面,我國長期存在教育部門分管職業(yè)教育,人力資源部門分管技工教育的現象,形成了兩套體系,這對地方職業(yè)教育資源的配置是一個極大的浪費,這種管理分工帶來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四是集權管理教育。如教育部門長期集教育的管、辦、評大權于一身,決策、執(zhí)行與監(jiān)督之間缺乏相應的制衡機制。五是代替地方和學校管理教育。如招生部門代替學校招生,人事部門代替學校招聘教師,等等,這樣的話,高校、中小學還有什么權力可言?”
“我們那里曾有一個地市招教師,人社部門公開招考,把上了分數線的老師分到學校,到學校一試講,居然是口吃。要是學校自己招聘,這校的教師肯定是不可能進入考試程序的。”張志勇無奈地說。
身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的石中英教授對此感受也頗深。“大學里有很多學院,每個學院的學科都不一樣,培養(yǎng)數學人才跟培養(yǎng)教育人才是很不一樣的,培養(yǎng)管理人才跟培養(yǎng)藝術人才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但目前的大學不管是在選聘人才還是在職稱評聘方面,標準都是統(tǒng)一的。為什么這些權力要集中在大學層面,不能放到學院來做呢?在大學里,學科點在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是學院,科學研究的主體是學院,國際交流合作的主體也是學院,但是人權、事權、財權都不在學院,一個學院要面對學校所有的部門,一年到頭,需要學院請示匯報的事情數不勝數。大學確實要率先建立內部良性的治理結構,在向政府爭取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擴大二級學院的自主權,讓二級學院根據學科建設規(guī)律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辦教育。”石中英說。
從中小學到高校,再到教育行政部門,大家都被權力的各種越位、缺位與失衡困擾。“總體而言,就是治理體系不順暢。”張志勇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