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黃相懷
(本稿未經報告人審核。作者觀點不代表宣講家網(wǎng)立場。未經宣講家網(wǎng)站同意,請勿轉載。)
時下,在學術界乃至一些黨員干部中間不乏有這樣的疑惑,如今市場經濟這么發(fā)達,民主法制這么健全,國際交往這么頻繁,還有必要繼續(xù)搞群眾工作,繼續(xù)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嗎?在當前情況下,開展黨的群眾工作的主要依據(jù),或者說主要出發(fā)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為此,我談談幾個有關的問題。
群眾工作的概念分析
群眾工作是我們黨在長期敵我力量懸殊的環(huán)境中進行革命、在社會主義時期進行建設和改革的無比寶貴的重要歷史經驗??梢哉f,群眾工作是生命線、傳家寶、定心丸。
(一)群眾的涵義
1.從詞語的角度分析,群眾首先泛指人民大眾,比如我們說的人民群眾,它不特指任何一個人,指的是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人;其次指沒有加入共產黨、共青團組織的人,就是非黨、非共青團的群體,諸如工會和婦聯(lián),這樣的群眾團體,或者叫人民團體;再次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比如在民主測評里面提到的“群眾公認”,這個“群眾”指的就是在單位里面相對于領導而言的一般工作人員。
以上是“群眾”作為名詞意義上的涵義。“群眾”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來概括某種現(xiàn)象和問題,比如說群眾路線,并不是指群眾的路線,而是一種為了群眾、聯(lián)系群眾、組織群眾、發(fā)動群眾的工作路線。“群眾”也可以作為副詞來闡釋某些行為特征,比如說群眾運動。
2.從學術的角度理解:其一,作為群眾,它的意義、影響、價值、作用是在一種對稱關系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與優(yōu)秀分子、精英分子、領導者相對應的概念。其二,指的是社會基層,或者叫社會底層。從這個意義上看,“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指工農階級或者叫勞苦大眾?,F(xiàn)在,慰問群眾、看望群眾,以及進行司法救助過程中的“群眾”,更多指的是在社會結構中處于相對底層的困難群體和困難人群。
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一些“民”的含義跟我們今天講的“群眾”不太一樣,但是意思上有些接近。
(二)群眾的特性
我們黨對于群眾的理解從來不是單向的、偏執(zhí)的,而是充滿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解。簡而言之,群眾具有多樣的雙重性,是先進與落后、聰明與糊涂、高尚與卑賤等的矛盾體。從理想層面看,群眾是積極、正面、光明、向上、健康的。但是,在現(xiàn)實工作中,群眾有時候是不講法、不講道理的。理解群眾的這種雙重性,對于我們做好群眾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就需要我們引導、教育、提升、轉變群眾等。
1926年2月黨中央特別會議關于《我們今后應當怎樣工作》的文件說到,如果有人認字,就要向那些不認字的黨員逐字逐句的解釋清楚。群眾有時候很糊涂,我們就不能太聰明,使他們離開我們,就是不能脫離群眾。但是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讓他由糊涂變得聰明一點。可見,我們黨在剛剛誕生5年左右的時間,就明確地意識到,你的理論再先進,先鋒隊作用發(fā)揮得再明顯,如果脫離了群眾,脫離了中國國情,同樣是不可能發(fā)生作用的。我們黨的群眾哲學的基點,就是對群眾特性的科學把握。
(三)對于群眾工作的理解
第一,一種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規(guī)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認識來源于實踐,不是一般的實踐,而是群眾的實踐。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工作的正確與否,要靠群眾的實踐來檢驗。
第二,一種工作方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工作方針,因此,群眾工作就是我們黨的一種工作方法。我們黨的根本工作在于動員、領導和組織群眾,因此,能否做到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并到群眾中去,這就成為衡量黨的具體工作的內容、方法與成果的根本標準。
第三,一種工作作風。黨對于群眾的工作主要表現(xiàn)為領導工作,因此,領導作風鮮明地體現(xiàn)了對群眾的態(tài)度。群眾可以通過領導作風,感受出黨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風格,以及對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所以,中央提出要改文風,轉作風;接地氣,漲人氣;去俗氣,增雅氣。
改文風不是簡單的改文字,否則趕跑了老八股,又招來了新八股。比如過去我們寫的東西有些虛、有些假,現(xiàn)在寫的實一點、活一點。但是,寫來寫去還是那些事,只是變了個說法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趕跑了老八股,又招來了新八股。同樣地,如果我們僅僅把轉作風理解為一種表面的、作秀意義上的轉變,便沒有任何意義。轉變作風要以密切聯(lián)系群眾為導向、為核心、為指引,否則,轉作風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四,一種組織原則。黨的群眾工作跟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做群眾工作,一方面要講民主,發(fā)動、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集中,把群眾的所思所想經過提升、轉換、改造,變成我們黨科學、合理、有效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從民主到集中的過程。有了一個好的路線、方針、政策,要使之得到貫徹、執(zhí)行、理解,就又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做群眾的工作。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從集中到民主的過程。我們黨的群眾工作,或者群眾路線,就是這樣一種既民主又集中的過程。
第五,一種價值取向。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江澤民同志說,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黨。因此,我們做群眾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在黨群關系上的根本性要求和體現(xiàn)。
(四)群眾工作的界定
其一,外在與內在之說。外在地看,群眾工作就是宣傳、發(fā)動、教育和組織群眾的工作;內在地看,群眾工作就是實現(xiàn)、維護、保障和發(fā)展群眾利益的工作。
其二,狹義與廣義之說。狹義上說,群眾工作就是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工作。對此,習近平同志說,不管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不會做群眾工作都是小學生。廣義上說,群眾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全部工作。沒有為了群眾,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不依靠群眾,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保障;不和群眾站在一起,我們的政權就變質、變色、變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說:“假如它同群眾沒有聯(lián)系,在群眾中沒有聲望、沒有權威,它就不算一個黨;它就變成了一個患了殘疾的可憐的組織,越來越不成其為政黨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