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解放以后,教育部從1950年開始進行擬定簡體字表的準備。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fā)表“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公開征求意見。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公布了包括515個簡體字和54個簡化偏旁的“漢字簡化方案”。
方案中的515個簡體字,在沒有簡化以前每字平均16.08畫,簡化以后每字平均8.16畫。就515個字而論,省去了大約一半筆畫。
方案公布后,人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原方案的缺點,如有極少數(shù)簡化字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在某種情況下意義不明確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征集各方意見并進行仔細研究以后,在1964年編印“簡化字總表”,把簡化字類推為2238字。
“信息化的影響是深刻的”
上世紀70年代以后,漢字很快便遇到了信息化的沖擊。
面對以英文為語言設(shè)計的電腦鍵盤,漢字輸入困難一度被視為電腦在中國普及的最大障礙,甚至有人斷言電腦是漢字的“掘墓人”。
1979年,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錢偉長,應邀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聽到一位外國專家宣稱:“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國,因為漢字無法進入電腦。”
可是這個問題在4年后就被解決了。1983年8月,王永民發(fā)明的《二十六鍵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將漢字進行結(jié)構(gòu)拆分,在世界上首破漢字輸入電腦每分鐘100字紀錄,成功解決了用英文鍵盤輸入漢字的問題。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wǎng)
然而,五筆字型輸入法需要使用者記憶大量字根在英文鍵盤上的分布,使用起來較為復雜,在實踐中拼音輸入法漸漸成為主流。
“對拼音輸入法貢獻最大的是周有光。”蘇培成介紹說,剛開始用拼音輸入漢字非常麻煩,因為同音字非常多,每次輸入都需要選字,輸入速度很慢。周有光提出以詞為單位進行漢字輸入,這樣同音詞相比同音字減少很多,大大提高了輸入速度。
但是,拼音輸入法普及之后,“提筆忘字”現(xiàn)象卻日漸增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此表示,這并不意味著漢字在信息時代面臨危機。信息技術(shù)的普及和發(fā)展,并沒有對漢字本身造成危機,而是對漢字的規(guī)范書寫以及國民的書寫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也是當下許多語言文字專家以及文字工作者的看法。
蘇培成認為,信息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不能回避。信息化對漢字的影響是深刻的,事實上,它也在促進漢字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促進漢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提筆忘字”的實質(zhì)是國人漢語漢字水平下降,根源在中國的語文教育。應當大力加強中小學的漢字教學,尤其是小學的漢字教學,把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打牢,一輩子不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