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作為延長記憶的符號,常常為枯燥乏味而糾結,倉頡為造字之術,晚寢曉起,時常夜不能寐,無數文人墨客尤為語句華麗傾盡鐵杵磨針的苦功夫,精心雕鑿。文字伸長了歷史,成就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唐朝詩人王翰作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首詩文用字不多,描景抒情,個性渲染,愛國情懷,皆恰到好處。如果用外語來寫這首詩,其意境會大打折扣。漢字有其百玩不厭的內在美。
作為歷史的標記符號,文字誕生于實物之后,但文字對歷史講述、描寫地更真切,更具體,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歷史對于社會發(fā)展更有啟發(fā)、教育作用,歷史為后人搭建一個益智教育的平臺,提供了一本可資借鑒的教科書。歷史告訴后人那些可為,那些不可為,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拓展未來,成就事業(yè)。
漢字符號為記憶找到茬口,讓歷史的長河涓涓細流,跨越千年不朽,人類在文化舟楫上朝向文明擺渡。
英語是我的盲區(qū),常??疾患案?,老師問我:“對英語不感興趣嗎!”我點點頭,我總覺得外語就像一堆亂草,不如中國的漢字美觀漂亮。老師說:“英語是了解世界的鑰匙,遙看西洋鏡的窗口呀!”雖說如此,即知曉“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取眾之長,補己短板的深刻道理,但還是對學習英語燃燒不起興趣。所以英語就成了我閱讀的短板。所幸在工作上接觸外籍人士甚少,接觸英文材料也不多,濫竽充數,混跡社會。其實,即使學了外語也派不上用場。我為自己的懶惰找到了一個借口,并慶幸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