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干
說到老北京的小吃,有“民承宮俗”與“宮承民俗”之分,即一種是從宮里傳到民間的,另一種是從民間傳入宮中的。果子干就是“宮承民俗”的一個(gè)典型代表。
民間的果子干傳到宮廷里,于是就被宮廷進(jìn)行了一定的“升華”,選用上好的柿餅,必須是山東耿縣的“耿餅”,西山北山熟透了的大紅杏自然晾干而成的杏干,再搭配上臺灣的冰糖、杭州的桂花、白洋淀的果藕,用玉泉山的泉水做成的溫白開水一沖調(diào),就成為一份果子干。其中果藕并不是年年有,于是就會用門頭溝的“秋梨”替代,切成薄片蓋到果子干上,口味也是特別好,酸甜適口,又爽脆,又滑膩。至于皇帝怎么吃果子干,宮廷里也有記述,要五蝠捧壽的團(tuán)龍碗盛果子干,所以說果子干到了宮廷里,從食材到盛器,都升華到了極致。
在民間,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販,手持兩只銅冰盞,上下顛動(dòng),敲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十分引人關(guān)注。過去稱這些小販?zhǔn)?ldquo;打冰盞兒”的,他們除了賣果子干,還賣酸梅湯、玫瑰棗、煮海棠、泡大紅干兒,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
好吃歸好吃,但終歸還是由于街上小販在制作果子干尤其是柿餅的過程中的衛(wèi)生問題,國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制作果子干,于是這款小吃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京八件
如今,我們常見的“京八件”,最普遍的是“酥皮八件”,但其實(shí)這是“京八件”種類里最為低檔次的。
“京八件”是從清宮里流傳出來的,“八件”寓意八個(gè)字“福、祿、壽、喜、吉、慶、有、余”,是老北京人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在宮廷里,“八件”分為三大類:頭行、破皮和酥皮。頭行比如疤瘌餅、核桃酥、杏仁酥、臥虎餅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種就是破皮,是重油輕糖,比如薩其馬。頭行有180多種,破皮有130種上下,最后再加上酥皮,那么這就是宮廷“八件”里的三大類。而民間按不同的皮坯來分,除了我們常見的酥皮八件以外,還有軟皮八件、硬皮八件、奶皮八件、酒皮八件、蕓豆八件,一共6種。然后這“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和細(xì)八件。大八件是8個(gè)為一斤,有方有圓,方的不叫方的,叫“海棠紋”(方形為方中見圓,邊角是圓角拐彎,圓角就叫海棠紋),寓意“金玉滿堂”;小八件是用模子刻出來的,8個(gè)為半斤,上面刻有花籃、桃、海棠紋、葫蘆、魚、銀錠等吉祥圖案;細(xì)八件8個(gè)是一斤,都是打造的立體造型,比如桂圓狀是“貴在團(tuán)圓”,而梨一定要跟橘子搭配,組合出來那就是“吉利”了。
冰盤冰碗
清末民初的時(shí)候,北京出現(xiàn)了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堂子號”,這里面有十家堂子號最為有名,位于什剎海邊上的“會賢堂”便是其中之一,而“消夏大冰盤”就是會賢堂的鎮(zhèn)店法寶。取自后海的大荷葉,用冰窖里存的天然冰附于其上,中間擱上白蓮藕(膳食纖維比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淀粉,吃口兒特別脆,能生吃,沒有渣滓,所以又稱果藕——水果一樣的藕),旁邊碼上西瓜瓤,與白蓮藕一紅一白,搭配起來很漂亮,兩邊還要有竹葉青和羊角蜜兩種香瓜,再將上等鮮桃仁、鮮蓮子、芡實(shí)、荸薺等放在上邊,然后撒上來自臺灣的綿白糖,放上來自杭州的桂花,用手捧著吃,這樣的一份在當(dāng)時(shí)大概需要大洋八毛錢。至于冰碗,則是用碗盛的,鮮桃仁、鮮藕、鮮荸薺放在里邊,用冰糖水沖調(diào)出來,為口感更好、酸甜適中,有時(shí)會放上兩三片山楂糕。吃了這冰盤冰碗,入口清香,冰涼爽口,暑熱盡消。這種“什錦水果冰盤”,老北京大飯莊子均在開宴前后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歡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