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來,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舉世震撼: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10躍升至第2,中國成功地邁向世界舞臺中央。
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穿越一個世紀的幽長,中國人強國富民的夢想歷歷在前。我們要在雄厚的基石上,再次吹響改革的號角,構建民族夢想的大廈。
我們也從未遭遇如此嚴峻的挑戰(zhàn)——歷經改革開放的洗禮,“發(fā)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也不比沒有發(fā)展起來時少”。我們要唱響改革的進行曲,在闖關奪隘中實現(xiàn)新的飛躍。
1978—2013,一個逐夢的35年。
2014—2049,一個圓夢的35年。
距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8年,時不我待!
回首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
珍惜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
展望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
歷史時空中,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夢想與改革的強音匯聚在一起。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夢想的超越——勇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中國共產黨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引領改革航船駛向夢想彼岸
2013年末,一場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攻堅之戰(zhàn)正在艱難推進。隨著落后企業(yè)的關閉,相關人員的就業(yè)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產能過剩背后,有著諸多利益動機,源于地方官員對“官帽子”和“錢袋子”的考量。多重因素、多方利益的疊加,凸顯出中國改革突破的難度。
這是改革的復雜之處——
35年前,改革給億萬人民帶來了普遍實惠:冤案平反,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企業(yè)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
35年后,改革正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階層,遭遇錯綜復雜的利益碰撞。
“改革已進入膠著期。改革誰、誰來改,誰受益、誰受損,群體之間、體制內外、上下之間出現(xiàn)了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
這是改革的艱巨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據粗略統(tǒng)計,目前各級政府審批項目總數多達上萬項。
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伸得過長,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難以施展,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頑瘴痼疾。
轉變,勢在必行!但轉變,又何其之難?!
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導者,也是進一步改革的對象。改革需要壯士斷腕,斷別人的腕難,斷自己的腕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改革的緊迫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現(xiàn)階段中國的改革,每一項決策,都可能受困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眾口難調;每一步創(chuàng)新,都可能面臨保守僵化和超越階段的雙重挑戰(zhàn);每一次突破,都可能遭遇“漸進式”與“闖關式”的路徑選擇。
然而,改革,時不我待。
35年前,如絕地反擊,不改革,死路一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