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我國打破靠計劃和行政指令配置土地,土地資源無償、無期限、無流動使用的舊體制,創(chuàng)建了主要靠市場配置土地,土地有償、有期限、有流動的新體制,土地得到了節(jié)約集約利用,寸土真正成了寸金,并初步形成了土地市場的基本制度和政府調控體系。
啟用經濟杠桿:從“三無”到“三有”——土地使用權由無償、無期限、無流動向有償、有期限、有流動轉變
30年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著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村土地由集體統一經營,國有土地按計劃配置,實行行政劃撥,土地資源處于一種無償、無期限、無流動使用的狀態(tài)。
在這種體制下,多占少用、好地劣用、占而不用等現象十分突出,土地資源浪費極大。1985年以前,我國耕地每年凈減少最高達1500多萬畝。國家從土地上得不到收益,城市建設缺乏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導致經濟發(fā)展越快,城市建設欠賬越多,財政越困難。
改革首先沖破的是土地無償、無期限、無流動使用的禁區(qū)。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和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規(guī)定,可以出租批租土地給外商使用。1982年,深圳特區(qū)開始按城市土地的不同等級向其使用者收取不同標準的使用費;1986年下半年,特區(qū)率先進行土地使用權有償、有期出讓和轉讓試點。
引入競爭機制:從深圳“驚天第一拍”到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和工業(yè)用地“招拍掛”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首次公開拍賣土地使用權,一宗面積為8588平方米的土地被一家房地產公司以525萬元的價格競得使用權。這被后人稱為中國歷史上土地拍賣的“驚天第一拍”,開創(chuàng)了用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和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的先河。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第二個10年里,有償有期限用地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行,土地市場在培育和規(guī)范中獲得初步發(fā)展,但在土地出讓市場中仍存在諸多弊端:協議出讓方式被濫用,相當一部分協議出讓土地形同行政劃撥,土地價格受到扭曲;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供應方式有很大的隨意性,國有土地資產大量流失;一些地方為招商引資,工業(yè)用地出讓中長期存在著低地價乃至“零地價”。
200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和2002年國土資源部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定》提出,嚴格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對經營性土地協議出讓“叫停”,明確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用地等經營性用地使用權出讓必須采用“招拍掛”方式。《通知》同時提出,工業(yè)用地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實行“招拍掛”出讓。200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有針對性地指出:“禁止非法壓低地價招商”,同時要求加快工業(yè)用地進入市場化配置。2006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則完全把工業(yè)用地納入了市場競爭的范圍,要求“工業(yè)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其出讓價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價標準” 。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