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編者按
本期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由本刊發(fā)起的國學系列公開課第三課——老子公開課之課程安排、第一講講稿(壓縮稿)、以及公開課舉辦地——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縣委書記鞏中在老子公開課啟動儀式上的講話摘要。國學系列公開課舉辦以來,得到了學界、高校、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肯定與支持。孟子公開課、慈孝公開課、老子公開課的實踐表明,公開課是當下開展國學教育的新形式、好形式,對于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推動傳統(tǒng)文化古為今用具有重要而切實的意義。歡迎廣大讀者給予關(guān)注。
道家的“無為而治”哲學智慧,在現(xiàn)代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和企業(yè)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無常心(或“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圣人無常心,是說圣人無私無我無恒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樂為樂。這也就是胡錦濤所說的“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根據(jù)“道法自然”原則,要求管理者“順其自然”有所作為,“逆其自然”有所不為。所謂“無為而治”,并非是禁絕人的一切管理行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錯誤行為。所謂“自然”,是指作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萬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萬物在身體形態(tài)、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后天人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這種“自然人性論”思想運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隨心所欲地“敢為”,也不能脫離實際地“妄為”,應(yīng)該是“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須嚴格按照天賦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變化而實施管理。這是古今中外管理學的根本出發(fā)點。
在市場經(jīng)營上,根據(jù)老子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實施“經(jīng)營人心”的戰(zhàn)略。以搶占員工、客戶、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建立企業(yè)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在企業(yè)管理上,根據(jù)老子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必須實施人性化管理。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年),提出人生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生有五種自下而上的需求,即滿足衣、食、住、行、性和健康的生理需求,保護自己免遭來自社會和自然威脅的安全需求,關(guān)愛他人也需要他人關(guān)愛的社會需求,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的尊重需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想需求。能夠?qū)崿F(xiàn)自我價值需求的人,是馬斯洛心目中的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