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進銀行改密碼”是制度問題更是權利問題
細究起來,一個直接的問題就是:銀行眼中的制度是用來服務顧客的,還是用來刁難顧客的?何以在銀行眼中天經地義的制度,在顧客眼中成了冰冷的、玩弄顧客的怪胎?對工作人員來說,執(zhí)行“死規(guī)定”或許沒有過錯,但要認識到,“死規(guī)定”也是要為顧客服務的,否則無論規(guī)定多么“死”或者多么美好,都是空中樓閣,乃至是一種自我欺騙。
事實上,不獨銀行業(yè),放寬視野的話,這種把規(guī)定看得比天大而把服務者看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并不少見,特別是在行政領域。比如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光的為了辦護照,一位市民6次從北京返回300公里外的老家補辦證明。在筆者看來,與“抬進銀行改密碼”的邏輯如出一轍,眼中沒有服務者,只有冰冷的制度,并且,用冰冷的制度推卸了自身所應承擔的服務責任。
面對“抬進銀行改密碼”,必須重申,制度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了給顧客以方便和舒適,而不是為了擺在墻上和證明銀行的霸道、冷血。認識不到這點,再多的制度也是無力的,充其量是一種擺設;再多的解釋也無法掩蓋空洞的服務精神,服務僅僅成了謊話。
進一步說,“抬進銀行改密碼”的背后是公共服務秩序異化,而之所以引起關注,除了事情的極端外,更與公眾詬病銀行業(yè)的服務質量難以讓人滿意有關。在國外,如果消費者認為某一家銀行的服務不好,可以作出選擇:一是拒絕接受該家銀行的服務;二是消費者可以向銀行監(jiān)管機構投訴,甚至向法院起訴。但在我國,由于銀行業(yè)的壟斷地位,這一切對于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也就是說,“抬進銀行改密碼”還是一個與消費者權利有關的命題。假如消費者權利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維護,還會出現(xiàn)這種怪象嗎?如果不改變公眾權利備受侵蝕的現(xiàn)實,不改變消費者權利匱乏的困境,“抬進銀行改密碼”之類的怪象就永遠無法消除。
擔架上改銀行卡密碼制度亟須人性化
銀行的解釋并非矯情,畢竟“保護客戶資金的安全”是其責任底線,應有制度層面的剛性保護。修改銀行卡密碼涉及儲戶最基本的權利,也是資金安全最后一道保障,理應也必須由本人在場,經過其意志表達并通過程序履行后才能生效。從這一點說,銀行的行為本無可指摘之處,從制度執(zhí)行層面來說還應值得肯定。
換一種情況,假若銀行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置制度本身于不顧,在各種例外之下,結果便可能是亂象橫生,制度成為擺設。病重可以不需要本人辦理,那么其他類似的理由豈不也應當放行?在真假難辨,魚目混珠之下,銀行又如何鑒別其真?zhèn)??假若別人用心者,甚至騙子小偷拿著任何一個理由都可以修改銀行卡密碼,儲戶的權利如何得到保護,其間的責任又由誰來承擔,銀行的損失又由誰來擔負?
不過,任何事情都必須辯證地看待。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制度同樣也應為人情和人性服務。制度是個好東西,但若是一味堅持制度,那么就可能適得其反。從某種意義講,制度可以僵化,但服務卻必須靈活,這樣才以最大程度避免制度冷血,并減少對公眾的“合法性傷害”。對于銀行而言,在其服務的體系設計中,這種患重病而不能到場的情況,當屬于一種“緊急狀態(tài)”,理應有相應的應急措施,并提供達到程序要求的服務。比如銀行可以上門服務,可以開通特殊救濟通道,可以進行電話核實,也可以進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旁證等等,采取不同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相同的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