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知識分子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生成(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晚清知識分子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生成(2)

如果說外部的國家與世界關系,凸顯的是的國家構成要素中的領土與國家主權的對外自主權,著眼的是中華民族作為整體在現(xiàn)代國際體系的生存空間與生存權力,那么,內(nèi)部的國家與社會(國民)、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凸顯的國家構成要素中的人民與國家主權的對內(nèi)統(tǒng)治權,著眼的是國家(政府)、社會(群體)、個人三者在國家內(nèi)部權力結構中的關系。而且建立現(xiàn)代國家的過程,首要是打破專制君主對國家權力的完全壟斷,實現(xiàn)統(tǒng)治權從專制君主向公民社會與公民個人的轉移,實行“減君權、興民權、興人權”以至推翻君主專制,發(fā)展社會自由與個人自由,實現(xiàn)由人民支配國家主權。

在國家與社會(國民)的關系上,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建構,其趨勢與趨向是在現(xiàn)代社會(群體)觀念、現(xiàn)代國民觀念形成的基礎上,彰顯與“君權”相對的“民權”理念,同時培育國民的國家認同。“朕即國家”語境之下的“國君”一詞漸漸走進歷史,“主權在民”目標之下的“國民”一詞應運而生。

“社會”一詞,在近代的對應概念最初為“群”。“群”是一個固有傳統(tǒng)文化之概念,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在清末,“群”被賦予了與現(xiàn)代政治文明共同體相關的全新內(nèi)涵,是指具有自由權力的公民個人組成的團體,而“合群”、“善群”則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合多數(shù)之獨而成群”的公共精神。晚清的思想家歷陳“合群”的必要性。例如,嚴復在《天演論》中指出,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群有不同的層級與形態(tài),大而至于一國全體人民的“國群”、“國族”,甚至于將來過渡到“大同世界”后的“天下群”。小而至于國家內(nèi)部某界別、某群體、某行業(yè)的結社。梁啟超在《變法通議?論學會》中提到“國群曰議院,商群曰公司,士群曰學會”,在《說群》中亦提到“家群”,等等。在諸種層級、諸種類型的“群”中,“國群”與后來的“國民”一詞近義,類似詞匯還有“國人”、“社會”、“社群”等。

國群觀念新內(nèi)涵的界定,為現(xiàn)代國民思想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國民”一詞在近代前期乃至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就由傳教士傳入中國,但作為與現(xiàn)代國家觀念相聯(lián)系的“新詞”流行起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與其類似的則有“公民”、“人民”等詞,如康有為于1902年發(fā)表了《公民自治篇》,孫中山則頻繁使用“人民”一詞。與此而言,1897年,康有為撰寫的《日本書目志》提到了《國民之本議》、《國民之真精神》、《國民修身書》、《國民道德論》、《國民與國會之關系》等書。梁啟超于1897年10月在《時務報》發(fā)表的《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康有為在1898年6、7月間的《請開學校折》等處提到了“國民”的概念。1899年,梁啟超發(fā)表《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一文,從國民與國家的關系對“國民”一詞作了定義:“國民者,以國為人民公產(chǎn)之稱也。國者積民而成,舍民之外,則無有國。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定一國之法,謀一國之利,捍一國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國不可得而亡,是之謂國民。”20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中創(chuàng)辦有多種帶革命色彩、以“國民”命名刊物,如1901年5月創(chuàng)辦的《國民報》和1903年8月《國民日日報》等。革命派側重從與“奴隸”相對的角度給出“國民”的含義,如《國民報》發(fā)表的《說國民》中云:“故奴隸無權利,而國民有權利;奴隸無責任,而國民有責任;奴隸甘壓制,而國民喜自由;奴隸尚尊卑,而國民言平等;奴隸好依傍,而國民尚獨立。此奴隸與國民之別也。”

國民觀念的形成,促進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觀念的變遷,推動了從古代王朝國家到現(xiàn)代國民國家的轉型。1901年,梁啟超發(fā)表了《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從十一個方面對“中國舊思想”與“歐洲新思想”進行了比較,指出中國舊思想主張君主為國家之主體,國家與人民全然分離,故人民之盛衰與國家之盛衰無關,國家對于人民有權利而無義務,人民對于國家有義務而無權利;歐洲舊思想主張人民為國家之主體,國家與人民一體,人民之盛衰與國家之盛衰如影隨形,國家對于人民,人民對于國家,人民對于人民,皆各有其相當之權利義務。孫中山也對王朝國家與國民國家進行了類似的比較:“暴君專制之政,以國家為君主一人之私產(chǎn),人民為仆隸,身家性命悉在君主之手,故君主雖窮民之力,民不敢不從;民國則以國民為人民之公產(chǎn),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在現(xiàn)代國家觀念的視野之下,古代那種“朕即國家”、“君主一人之天下”的王朝國家觀念被打破,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即君主不再被等同于國家,朝廷與國家開始在政治層面、學理層面被嚴格區(qū)分開來,與此同時,現(xiàn)代國民是國家的主人、“天下人之天下”的國民國家觀念初步確立了起來。

由王朝國家到國民國家的轉型,其核心是實現(xiàn)統(tǒng)治權從君主到國民的部分或徹底轉移,其目標為實現(xiàn)主權在民,變“君主”為“民主”,使國民取代國君成為國家主體意義上的主人。清末,維新思想家從現(xiàn)代國家觀念出發(fā),致力于改變君權獨尊的局面,通過對君權進行分權重新定位“君”與“民”的關系,提出了與“君權”對應的“民權”概念。郭嵩燾在1878年5月19日的日記中最早使用了“民權”一詞,此后黃遵憲、薛福成也分別于1879年、1890年開始使用。早期維新派中的王韜、薛福成等人與維新派領軍人物康有為提出了“君民共治”、“君民共主”的思想。嚴復在1895年發(fā)表的《辟韓》一文中根據(jù)契約論闡釋了“民主君仆”說。不過,維新思想家當時并未提出廢除君主,而只是主張從君權中析出部分權力轉為民權,實現(xiàn)國家權力由君主與國民共同所有、共同分享。顯然,維新派以保留君主、君位世襲與廢除君主、國家元首由人民公舉之義,區(qū)分使用“民權”與“民主”兩詞。如何啟、胡禮垣在《勸學篇書后?正權篇辨》中稱“民權者,其國之君仍世襲其位;民主者,其國之權由民選立,以幾年為期”。革命派人士中雖也多以“民權”相號召,但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廢除君主、實現(xiàn)“民為主”、以民主代替君主的思想,也就是說革命派“民權”一詞所表達的內(nèi)涵實際上是維新派梁啟超等人所認知的“民主”。辛亥武昌起義后,在孫中山堅持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寫入“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以“主權在民”否定了主權在君。

在國家與國民、國權與民權的關系上,清末思想家、政治家、革新者認識到不能單向度地要求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單向度地要求國民愛國、效忠國家,而要使國民普遍認識到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同時要讓他們成為國家事務的管理,把自己當成國家的主人,興民權才能興國權。只有讓國民意識到國家是有自己一份的“公產(chǎn)”,國家興亡與個人息息相關,國民才能視國事為私事,才會在國家遇到危難時舍家紓難。嚴復在1895年發(fā)表的《原強》一文中主張借鑒西方通過使國民“私其國”來“愛其國”,“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愛于其國與主,而赴公戰(zhàn)如私仇”。梁啟超在《愛國論》提出通過教育使國民“以國為己之國,以國事為己事,以國權為己權,以國恥為己恥,以國榮為己榮”。

責任編輯:葉其英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