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32項行政審批事項。此前的4月24日、5月6日,國務院先后兩次召開常務會議,分別取消和下放了71項、62項行政審批事項。至此,國務院已取消和下放了165項行政審批事項。8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一批評比達標表彰項目??梢?,新一屆政府在“簡政放權”方面可謂疾步快跑。
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簡政放權”,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無疑,“簡政放權”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巨大的挑戰(zhàn)。“簡政放權”會不會明放暗不放或避重就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該如何規(guī)范?怎樣厘清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的關系,防止權力尋租?本報從今天起推出關注“簡政放權”新挑戰(zhàn)系列報道,敬請留意。
——編 者
去年10月,國務院批準廣東省“十二五”期間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繼續(xù)先行先試。過去的一年中,廣東省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第一批、第二批目錄正式公布,對383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取消、轉(zhuǎn)移、下放或委托管理。
當前我國經(jīng)濟及社會管理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zhàn),迫切需要向市場放權,為企業(yè)松綁。然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自我革命”,這需要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點石為金的智慧來“簡政放權”,以實現(xiàn)“小政府、大社會”的整體構想。
糾正“四輪錯位”,不可“選擇性放權”
記者翻閱了廣東省第一批、第二批“簡政放權”目錄,其中包括“取消政府部門‘百強民營企業(yè)’、‘無公害水產(chǎn)品’、‘星級旅行社’等認定和評定權”,“‘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中華老字號’等認定及評價權需轉(zhuǎn)移給中介組織”,“導游證、食品生產(chǎn)許可證核發(fā)下放給地級以上市”……綜合來看,廣東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重加大了對投資、社會事業(yè)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領域的審批事項清理力度,大幅取消企業(yè)登記等領域的前置性審批事項,積極推進商事登記(企業(yè)登記審批) 制度改革。
雖然力度大,但廣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并非一帆風順。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些部門不但不想削權,還變著法攬權。”作為廣州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廣州市政府法制辦吳明場表示,按相關規(guī)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才可以設定“許可”。有些部門為了要許可權,就要求提高立法層級,有些部門要不到許可權,干脆不立法,借助“擦邊球”政策實施管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