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傳】公方彬,國防大學教授。三次參加邊境作戰(zhàn),榮立一等功兩次,獲二級英雄模范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扶貧開發(fā)先進個人稱號。曾擔任第十屆全國青聯常委、社會科學委員會主任,是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全軍首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對象,全軍外宣專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約評論員。主持和參與完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在內的國家、軍委、總部賦予的研究課題88項,上報中央、軍委總部的內參、研究報告96份(項),發(fā)表理論文章240多篇,出版《困惑與選擇》、《政治作戰(zhàn)初探》、《人生的醒悟》、《人世的啟悟》、《人類的頓悟》、《與青年談人生》、《與青年談成長》、《覺悟中國》、《決策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思想的原野》等著作,共計近700萬字,有26項成果獲各種獎勵。2004年以來,系統(tǒng)研究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中國軍人的核心價值觀”,被《光明日報》評價為該領域研究第一人。目前研究重點是“新政治觀”。
許多走上井岡山或其他紅色教育基地者,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困惑:穿越歷史回到那個血與火,抑或“激情燃燒”的歲月,每一個尚未麻木的心靈都會受到感動乃至震撼,但回到現實生活很快復歸平常;進入政治教育話語系統(tǒng),一切有理有據,跳出該話語系統(tǒng),許多問題甚至無法自圓其說。換句話說,以革命理論構成的話語系統(tǒng),特別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坐標評價,一切都是那樣無懈可擊,換一種思維和評價系統(tǒng),情況大不相同,甚至僅僅將理論與實踐作出比照,亦讓人產生諸多疑惑。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打通歷史與現實的精神脈絡,保證血脈延續(xù),構建起什么樣的價值坐標和價值體系,才能保證中國共產黨實現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順利轉型,保證國家穩(wěn)步前行實現中國夢?答案是跳出“格瓦拉困境”是關鍵。
“格瓦拉困境”是社會主義國家及其政黨的“魔咒”
“格瓦拉困境”泛指一定歷史階段、特定社會形態(tài)與特殊政治活動基礎上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由于主客觀原因,這種思維和價值觀走向固化甚至僵化,即使時代發(fā)生再大變化,都執(zhí)著而不調適或更易。大多情況下跳出困境需要外力推動,只有個別通過自覺。由于后者少之又少,故稱為“格瓦拉困境”。
具體來由,則是古巴無產階級革命家切·格瓦拉,這位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者,在追隨卡斯特羅取得革命勝利后,既不留戀古巴共產黨和政府高級領導人的職位,也沒有把努力方向確定于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是進入剛果(金)、玻利維亞叢林打游擊,試圖在那里發(fā)動新的共產主義運動,最后格瓦拉犧牲在自己的理想中。
格瓦拉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緣于職業(yè)革命家的共同特征: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價值判斷皆集于革命活動,革命既是過程也是目的,離開了革命,激情不再燃燒,精神走向虛無,甚至無法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安放之所。
“格瓦拉困境”廣泛存在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那一代共產黨人,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存在于整個國際共運。
除中國外社會主義國家的執(zhí)政黨至今沒有一個成功跳出困境。當然,強調中國共產黨應當由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變,意味著我們也沒有完全跳出這一困境,但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成功,至少說明經濟領域基本跳出??梢詳嘌?,一個個社會主義國家及其政黨走向消亡,國際共運式微,“格瓦拉困境”是困擾社會主義國家及其政黨的“魔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