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論點是社會運動和革命都是伴隨著現(xiàn)代化的到來而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源起于歐洲(指的是西歐,以下同)。隨著傳統(tǒng)精英政治在歐洲的垮臺,“人民”作為一個社會行動者首先在歐洲,隨后在全世界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對社會運動和革命的不同價值判斷構成了歐美社會運動和革命研究中各種不同的問題意識,而對“人民”政治的慶祝則是西方社會科學乃至哲學研究中的一個誤區(qū)。
讀者可能會問,你說社會運動和革命起源于現(xiàn)代社會,難道陳勝、吳廣起義就不是社會運動或者革命了嗎?難道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起義就不是社會運動或者革命嗎?我的回答是:雖然研究現(xiàn)代社會運動和革命的理論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能用來研究古代社會的抗爭,但是古代的農民起義、奴隸起義都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運動和革命。一般來說,社會運動指的是有許多個體參加的、組織化的、在一定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的尋求或反對特定社會變革的制度外政治行為,而革命則是有大規(guī)模人群參與的、旨在奪取政權并按照某種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體制外政治行為。社會運動和革命的共性是它們的背后都對于國家和社會有著變革性要求的意識形態(tài)的支持。變革性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性是社會運動和革命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集體行動的一個關鍵。在沒有變革性意識形態(tài)支持的情況下,陳勝、吳廣起義如果成功,他們就會像劉邦、朱元璋一樣,自己當上皇帝,而整個社會結構(特別是精英集團的基本構架)則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奴隸起義也一樣,由于沒有變革性意識形態(tài)的支持,起義如果成功了,其結果往往是起義領袖當了奴隸主,而奴隸社會的根本結構也不會發(fā)生重大變化。在古代社會,最為接近于現(xiàn)代社會運動的集體行動是宗教運動。
毛澤東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但是大量的歷史材料所記錄的卻都是帝王將相的故事。我們也許會認為這是由于歷史是帝王將相寫的。其實,這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對古代歷史并不發(fā)生顯著影響這一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代社會的政治都是精英政治(古典時代的雅典也許是個局部例外),只不過不同文明中的精英群體構成不同,因此有不同的政治形態(tài)。比如,宋朝以降,中國的精英逐漸結晶為兩個主要群體,那就是皇族和通過科舉獲得功名的士紳官僚集團。古代歐洲的政治也同樣是精英政治,但是歐洲精英群體的構成要復雜許多。在中世紀后期,歐洲逐漸形成了四個精英群體,那就是王族集團(國家)、貴族、天主教勢力和商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