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0多年來,我國一直都在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所不同的僅是表達方式的差異。但因客觀制約和激勵因素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全國經濟粗放增長越演越烈。令人高興的是,浙江經濟粗放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初步出現(xiàn)了集約增長趨勢。
國有建設用地增長加快,是全國粗放增長加劇的一個標志性數據。2009年以來這一指標年均增速高達29.3%,2012年總量達1035萬畝,建設用地供給4年翻了一番多。在此期間,全國投資年均增速18.6%,去除物價因素后為14.8%,比建設用地供給年均增速低14.5個百分點,顯示投資集約程度大幅下降。
此前的2004至2009年,全國建設用地供給增長相對較慢。這一時期,建設用地供給年均增長17.1%,投資指數年均增長20.0%,比土地供給年均增速高2.9個百分點。這表明2009年以前,全國粗放增長尚不明顯,而隨著4萬億投資的實施,全國經濟的粗放增長開始加劇。
我國現(xiàn)在號稱實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浙江為此簡直痛不欲生。然而,上述數據表明,全國用地閘門還是開得比較大。而在媒體上,不時可以看到中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征地,動輒數平方公里的報道。我們去基層調研,一些企業(yè)抱怨省內根本拿不到地,中西部地區(qū)則輕易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正是中西部地區(qū)無處不在的大規(guī)模征地,推動了全國建設用地的較快增長。
中國當前仍是實物增長型經濟,距價值增長型經濟仍比較遙遠。這里的一個標志性數據,就是相當部分實物產量增長快于GDP增長。2008至2012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2%,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可是在燒堿、十種有色金屬、化學纖維、鋼材、水泥、發(fā)電量,硫酸、粗鋼、純堿和原煤這10類重要原材料中,前6類產量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后4類產量年均增速也均高于7%。
中國出口是消耗原材料的生力軍。典型者如2011年出口集裝箱324萬個,比上年增長29.6%,占世界市場90%以上。中國建筑業(yè)更勝一籌,水泥產量已占全球近70%。一位朋友家里裝修,敲墻、砌墻,以及墻面重新處理、重新粉刷等費用占硬裝修費用10%以上,另外還有拆除和廢棄原有電線電纜、開關插座燈座、窗欄桿,以及換裝新的等費用。實物消耗占GDP比重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這就導致全國運輸量及運輸周轉量增速高于GDP增速。2004至2012年,全國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速11.7%,貨物運輸周轉量年均增速12.1%,分別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1.1和1.5個百分點。而此前1996至2004年,貨物運輸量及其周轉量的年均增速分別為3.5%和8.3%,均低于GDP年均8.8%的增速。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亦從他們的角度,觀察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源泉,越來越依靠物質資本投資。根據他們的估算,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從1978至1994年間的46.9%,大幅降低到2005至2009年間的31.8%,并預計2010至2015年間進一步降低到28.0%。與此同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投資增長所導致的資本勞動比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
與全國不同,浙江正加快從粗放型經濟走向集約型經濟。2012年浙江投資占全國4.6%,新增建設用地大致僅占全國2%左右。同年,浙江交通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增速,均比GDP增速低1個多百分點。浙江的單位GDP能耗,多年居全國前三位。尤其是2004年以來,浙江以僅為全國1/2左右的投資增速,形成了略快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且并未較大程度地影響發(fā)展后勁。
浙江在改革開放初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曾備受指責,被說成是重復建設、低小散、浪費資源等。如今,起步于粗放增長的浙江經濟,正在邁開集約增長大步,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