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地鐵站冠名也需合程序
如果說,當初決定拍賣地鐵站點冠名權應該遵守公共性的話,現在取消冠名,同樣應該遵守這一點。
武漢地鐵2號線,在正式開通前將“周黑鴨”等9個車站的企業(yè)冠名全部取消,涉及金額2700萬元。自去年12月武漢地鐵2號線拍賣站點冠名權以來,就爭議不斷,至此,事情似乎告一段落。
取消周黑鴨等企業(yè)的冠名權,理由無疑是充分的。地鐵站屬于城市公共設施,通過拍賣冠名權獲取的收入,理應經過與市民的協商程序,并主要用于增加公共福利。但是,這樣的程序并不存在。站點冠名權交易,是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完成的,收益是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分成的,即使地鐵企業(yè)所獲收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眾大概也很難感受得到。
而且,過于商業(yè)化的站點名稱,盡管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與當地歷史傳承、人文特點無關,其效果恐怕只會是增加一些笑料、段子,進而有損一座城市的應有氣質。從長遠看,經濟收益也會受損。因為其他企業(yè)面對這一地段強大的某企業(yè)符號,可能會失去投資興趣。
還要看到,武漢地鐵站點冠名權的有效期是6年,這意味著,如果拍賣冠名權的模式不變,6年后這9個站點的名稱可能發(fā)生變化,由價高者重新命名。這既給出行者徒增不便,也有違背地名管理條例之嫌。按照條例,不僅不提倡一地多名,而且應該統一名稱。
武漢地鐵取消企業(yè)冠名后,多數意見表示肯定,道理不難理解。但從拍賣冠名到取消冠名的整個過程看,仍有不少疑問。比如,去年12月完成的冠名權拍賣,意味著交易已經成立?,F在突然單方面取消交易,盡管符合大多數人意見,但程序是否合理?拍賣所得是否退回參拍企業(yè)?是否需要繳納違約金?如果說,當初決定拍賣站點應該遵守公共性的話,現在取消冠名,同樣應該遵守這一點。地鐵企業(yè)及取消冠名的決策者,應比一般人更尊重程序。
當然,當初地鐵公司之所以拍賣站點冠名權,也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資料顯示,地鐵每公里造價約5億元,建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而且盈利期漫長。從地鐵建設及運營的實際情況和盡快擴大公共利益兩個角度出發(fā),尋找新的盈利點都無可非議。但無論怎么找,都不能繞過尊重民意和程序這兩個前提。目前,全國在建地鐵不少,新的城市基建正如火如荼,資金壓力是共同的難題。從這個角度講,武漢地鐵站點冠名又取消的事,對其他城市也有借鑒意義。
地鐵站商業(yè)運作,如何能讓老百姓接受?
冠誰的名應該事先征求市民意見
此前,在冠名權拍賣時,武漢地鐵集團曾表示,凡是美容、整形類及有傷風俗民情的名稱,均不會納入地鐵站點冠名之列,會在拍賣前就篩掉。
而以食品冠名,無可厚非。一個地方的飲食代表了當地的風土民情,武漢地鐵以當地名小吃——“周黑鴨”冠名,不僅不“市井”,反而充分體現了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據了解,有很多去武漢的旅客就是沖著周黑鴨去的,顯然,這是一種極有效的宣傳手法。
一些網友建議,即使冠名,也應該聽聽市民的意見,比如向社會公示等。如果事先去征求市民的意見,相比“周黑鴨”也不會過于突兀而令人無法接受。
商業(yè)運作過程必須透明公開
理論上,公共設施屬于公眾,并不屬于建設者。因此,公共設施的拍賣權屬于公眾,即公眾有權決定它冠不冠名,或者如何冠名。按照國家相關聽證制度的要求,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事項,應該召開聽證會。因此武漢地鐵冠名的事情,即使是不開聽證會,至少也應該通過一定渠道聽聽民眾的意見。地鐵招投標過程、資金的流向、收益的分配都應該向市民做出透明、詳實的公開。對于老百姓的質疑,相關部門應該給予回應和反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