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叔侄冤案又有新進展。5月20日新華社消息稱,浙江省高級法院對張輝、張高平再審改判無罪作出國家賠償決定,分別支付張輝、張高平國家賠償金110.57306萬元,共計221.14612萬元。
國家賠償了,當事人也逐漸回歸正常生活,但案件遠沒到畫句號的時候。剖析冤案發(fā)生原因,完善制度避免類似悲劇發(fā)生,有關(guān)部門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其中,200多萬元國家賠償款最終由誰買單,也是公眾關(guān)注點之一。
用經(jīng)濟賠償?shù)姆绞綄κ艿焦珯?quán)力傷害的公民進行撫慰,國家賠償體現(xiàn)的是一種國家責任。國家賠償,和公民“見面”的是國家,而不是具體責任人,但這不意味著所有國家賠償最終都由國家買單。國家作出賠償后,有權(quán)向責任人追償。關(guān)于刑事賠償追償,國家賠償法第31條規(guī)定:“賠償義務機關(guān)賠償后,應當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一)有本法第十七條第四項、第五項規(guī)定情形的;(二)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而“本法第十七條第四項、第五項規(guī)定情形”分別是:“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和“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之前,有報道援引叔侄二人說法,稱遭到刑訊逼供。但是,由于未造成傷害和死亡(也許當時有傷害,但未留后遺癥,目前賠償也沒有這部分賠償),所以,即使真有刑訊逼供,也難以根據(jù)國家賠償法第31條(一)向辦案人員追償;至于他們是否有第31條(二)中所列枉法裁判等情形,尚需有關(guān)部門細查。
“辦了這么大錯案,國家出了200多萬元,相關(guān)人員不需要承擔一部分嗎?”在網(wǎng)上,這種聲音很有代表性。不過,任何一個國家,冤案都難以完全避免。如果冤案是技術(shù)手段、認識水平等原因?qū)е?,那么,就無需也不應該找出個“替罪羊”承擔責任。然而,如果事實是需要有人為此承擔責任,那么,追償不力以致國家賠償全由國家買單,同樣不公平。
財政部對26個省(市、區(qū))各級財政部門的調(diào)查顯示,2002年至2004年,向責任人追償賠償費用合計約217萬元,僅占財政核撥賠償費用總額的3%,部分地區(qū)追償賠償費用數(shù)額為零(2011年1月28日中國新聞網(wǎng))。僅從追償數(shù)額少推論該追償?shù)臎]追償,邏輯上并不成立。但很多有影響的案件,國家賠償后再無下文,是否追償“不明不白”,卻一次次加深公眾的懷疑。
在浙江的這起冤案中,相關(guān)人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果需要向他們追償,他們最終承擔200萬元中的多少?如果無需追償,也請告訴公眾為什么。這是公眾期待的“下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