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or黃河女兒?一尊塑像引發(fā)的公共迷思
這尊宏大的石材雕像的確壯觀,可以成為吸引人的城市景觀。但對此新聞,公眾油然而生的疑惑則是,宋慶齡的傳奇人生和中州大地并無多少關系,為何鄭州非建不可?由此產(chǎn)生的民意聯(lián)想多種多樣: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尊任誰看上去都認定是宋慶齡女士的雕像,卻被宋基會解讀為“雕像不是宋慶齡,而是黃河女兒”。其姑妄說之,民眾無法姑且信之,因為一個明晃晃的謊言擺在那。該塑像由宋基會定制,塑像形象具有典型的宋慶齡女士特征。否認塑像是宋慶齡,不僅是對宋女士的大不敬,也隱喻出宋基會有著不敢面對公眾的“難言之隱”。
有何“難言之隱”,公眾不得而知。既然宋基會刻意模糊,公眾不憚以最壞的揣測歸納出幾條原因:一是資金上的謎題,之前宋基會被質疑進行市場投資。據(jù)說其下屬獨資公司,領域涉及證券、地產(chǎn)、融資擔保等眾多行業(yè)。在此情境下,搞這么一尊塑像,宋基會也許是以此來平抑公眾質疑,轉移輿論視線。
結果是弄巧成拙。不僅舊事被重提,而且雕像資金來源也成為輿論問責對象。是公益項目還是市場作為,是否動用了捐款等等,公眾都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至于雕像是誰,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這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宋基會希望通過一尊雕像來掩蓋公益組織資金不透明的本質;公眾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宋基會欲蓋彌彰的本質。
二是宋基會為他人受過的難言之隱。很難想象,這么宏大的塑像工程,難道僅僅是一家公益組織就能拍板完成?塑像的形象工程意味明顯,地方權力主導的可能性有沒有。如果有,宋基會也有義務向公眾坦白。畢竟,公益組織應以公益為責任,向捐款人負責,而不是為權力服務。塑像已經(jīng)快要完全組建完成,造像資金和塑像名分都須求得正解。這都攸關宋基會的職責定位。
無論雕像是誰,錢的問題要說清楚
建造8層樓高的一座雕像,耗資顯然不菲,無論其建造目的是什么,但如果把這筆錢用在公益事業(yè)上,不是更好嗎?
無論雕像是宋慶齡,還是黃河女兒,在這一問題上,公眾更關心公益慈善組織信息的是不是公開、透明,更關心宋基會如此大手筆是不是花了善款。
公眾的擔心顯然不是多余的。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河南宋基會瘋狂吸金,卻無心公益。其下屬獨資公司投資領域涉及證券、地產(chǎn)、融資擔保等眾多行業(yè),資產(chǎn)超過30億元,在全國2000多家基金會中名列第一,然而,公益支出前十名的榜單卻并無河南宋基會的蹤影。時至今日,河南宋基會也沒有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回應,更不要說公開公益項目的實施過程,接受公眾監(jiān)督了。
眼下,河南宋基會搞出了這樣一個雷人的雕像,對公眾卻沒有一個起碼的說明、釋疑,甚至還拿黃河女兒作為擋箭牌,實在無視公眾的知情權。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之規(guī)定,基金會依照章程從事公益活動,應當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沒有公開、透明,陽光則不會照到那些陰暗的角落,社會監(jiān)督也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如果宋慶齡雕像及其附屬建筑屬于公益項目,河南宋基會理應迅速公開相關信息,以緩解公眾焦慮;如果不屬于公益項目,是一項商業(yè)運作,也應該說清楚,雕像所為何來、所為何事,有沒有動用捐贈人的善款。這既是基金會管理制度的剛性約束,也應該成為基金會工作人員、掛靠機構的責任自覺。
建造8層樓高的一座雕像,耗資顯然不菲,無論其建造目的是什么,但如果把這筆錢用在公益事業(yè)上,不是更好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常務副主席常榮軍此前曾表示,地方宋基會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宋慶齡的聲譽。那么,如何維護宋慶齡的聲譽,從而對捐贈者和社會負責?很簡單,捐贈款物用途及過程要公開透明、可監(jiān)督、廉潔高效;與公眾交流要積極主動、良性互動。河南宋基會如果以公益之名,行營利之實;有錢興建巨型雕像,無錢投入慈善,顯然已經(jīng)超出了公眾承受的底線。
這種漠視公眾感受、罔顧媒體質疑的做法,使得河南宋基會難以獲得公眾信賴。有關部門理當有所作為,依法履行監(jiān)管職責,不能聽任河南宋基會這樣的“非營利法人”在深陷于營利的傳聞,更不能聽任公益機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信任危機。
“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結果,歸根結底,應該使兒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這是適用于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的一條規(guī)律。”宋慶齡的這句話,應該成為河南宋基會的座右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