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是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而選舉是西方的。新加坡能夠把兩者結合得很好。
“選拔”和“選舉”結合,民主的本質是競爭
政治可以集中,權力可以集中,但必須保證這些掌權人是社會上最優(yōu)秀的人。在民主政治中,對新加坡執(zhí)政黨最有效的制約并不是反對黨,而是社會,也就是人民。
也有人說,只有多黨競爭,選民才會有理性的選擇。但這個假定可能并不符合事實。假如兩個候選人,都是“爛蘋果”,那么選哪個都無所謂。在很多年里,西方就有這種傾向,幾個候選人都差不多,或者大家都認為這些都是“爛蘋果”,所以投票率就會比較低。根據(jù)我的觀察,新加坡的體制有一個好處,就是將“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人民行動黨要保證,先要選拔出幾個“好蘋果”,再讓老百姓投票來選舉。選拔是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而選舉是西方的。新加坡能夠把兩者結合得很好。
民主的本質是競爭,而不是政黨的數(shù)量。黨內競爭就是選拔,特別是一黨執(zhí)政制度,黨內競爭就變得非常重要。像日本的自民黨,黨內的精英妥協(xié)就是精英的制度性競爭。當然,最理想的是黨內投票。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候選人,也是黨內各種勢力競爭的結果,最后讓老百姓去投票選擇。英國的政黨候選人的提名更是通過了變相的“選拔”制度。
保證候選人的品質、才能,老百姓投票才有意義。這點新加坡做得很好。議員要選舉產生。
民主不一定是反對聲音越大越好,關鍵是競爭,反對不一定是在外部,在內部也可以。新加坡的政治變革現(xiàn)在也很快,主要是有了更多的民主,反對黨在國會內的比例在提高。
新加坡不講意識形態(tài),只講共享價值。它把文化與憲政制度結合,是亞洲第二個把東西方文明結合得最好的國家。
強人政治,把理念轉化為制度
如果美國沒有華盛頓,會不會嘗試君主制?這是人們經(jīng)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國父非常重要,李光耀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新加坡是把西方的民主憲政跟華人文化傳統(tǒng)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典型。
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是,在強人政治下,往往沒有政治競爭,接班人指定就可以了。李光耀也是政治強人。不一樣的是,他能把自己的世界觀、政策,轉換成一套制度,將執(zhí)政黨的建設、反腐敗制度都建立起來了。李光耀學法律 ,他知道要長治久安,一定要把理念轉化成為制度。
新加坡不講意識形態(tài),只講共享價值。它把自己的文化,與憲政制度結合,是亞洲第二個把東西方文明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我認為,日本是第一個把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政治民主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新加坡領導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條政治道路。制度移植在新加坡沒有發(fā)生,所發(fā)生的是制度創(chuàng)新。
美國的制度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兩百多年了,已經(jīng)生根了。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民主政體的運作很有問題,成了社會不穩(wěn)定的根源。本來民主的精神就是相互妥協(xié),但這些國家往往相互攻擊。在亞洲,很多國家實行民主已經(jīng)有很多年,但政局還是那么亂,社會經(jīng)濟也不發(fā)達。新加坡避免了很多發(fā)展中民主國家所走過的彎路。制度創(chuàng)新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很大的作用?,F(xiàn)在新加坡也提出了“后李光耀時代”。我自己的判斷是,在“后李光耀時代”,李光耀時代所確立的制度正是確保這個制度延續(xù)性的制度保障,同時包含著巨大的制度創(chuàng)新精神。
中國可以進行分領域的開放,如教育、科研、社會和經(jīng)濟領域,這些領域應當大力開放給社會人才、真正的社會精英。
新加坡模式對中國的借鑒
對現(xiàn)在的中國來說,改革的關鍵是確立改革的主體。新加坡為什么能成功?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和權威。李光耀能把他的想法變成制度。
在確立權威方面,中國可以從新加坡學到很多。如果中國共產黨真正能把黨內精英和社會精英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中國傳統(tǒng)是最強調選拔的,但現(xiàn)在常常出現(xiàn)逆向淘汰。之所以產生逆向淘汰,主要是因為正式的競爭機制沒有確立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