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之后,部長、省長、市長們的權力會縮小嗎?”互聯網上,一位網友的發(fā)問引來眾多討論。
衡量“簡政放權”的實效,不能僅看“誰的權力在擴大、誰的權力在縮小”,還要看政府的職能角色是否轉變。
李克強總理在13日召開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新一輪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的大幕已經拉開。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這項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大幅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務,切實加強宏觀管理,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意志,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zhàn)。”
管理方式的轉變對各部門、各級政府是新的考驗和挑戰(zhàn)。“簡政放權”后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務?各級政府和公務員群體怎樣順應這種轉變?新華網與多位專家展開了對話。
職能轉變,政府要守信、守憲、守限
新華網記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提出,要用3至5年時間完成各項任務,加快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李克強指出,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經濟領域簡政放權的同時,我們?yōu)槿嗣袢罕娞峁﹥?yōu)質公共服務的職責必須加強。
那么,什么樣的政府才是讓人民滿意的政府呢?從民生視角看,這一輪機構改革與老百姓有哪些直接關聯?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最重要的是讓人民滿意,這也是我們改革的最終目標。服務型政府的本質是建設一個以民眾為中心的政府,而不是以政府自身為中心的政府。換句話說,“政府要圍繞民眾轉,而不能讓民眾圍著政府轉。”
另外,實行“大部制”治理結構,也絕不是部門越大越好,更不是政府機構設置越少越好,而是要相對集中,盡量減少政出多門、多頭管理。
就中國的實際狀況來看,政府部門設置要避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部門林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但同樣不是機構越少越好、部門越大越好。從國際社會的經驗看,一個國家的政府規(guī)模與其承擔的公共事務職責相適應,并能夠實現公共治理的高效、民眾滿意,就是一個好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十八大提出“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念和內涵,是與國際社會公共治理基本價值取向相一致的。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李克強在會議上指出,政府履行職能必須依靠法治。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轉變政府職能本身就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首先,政府要守信。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政府失信是對市場經濟最大的傷害,政府守信就是按照已制定好的法律來進行管理和服務,這是避免政府失信的基本要求。其次,政府要守憲。市場經濟以統(tǒng)一的市場為基礎,國務院及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實際上是遵守以憲法為最高權威的統(tǒng)一法律體系,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的統(tǒng)一市場基礎。再次,政府要守限。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既指政府活動有法律依據,又指政府活動受到法律的限制。市場經濟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政府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就要有自限意識,隨時克服干涉市場的沖動,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這是法治的內在要求,也可以說是對政府“有所不為”的要求?,F代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目標,又要求政府在與社會的關系上“有所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包辦社會事務,而是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