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
治堵,不能單靠征收擁堵費
《工人日報》要聞版主編石述思認為,治理交通僅靠經(jīng)濟杠桿作用不會起到特別明顯的收效,不如將公共交通系統(tǒng)進一步完善,使很多人自動選擇公交出行,擁堵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指出,擁堵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很多該去的或是必須去的地方,還是要開車去。另外,他認為收取擁堵費與發(fā)展公交事業(yè)并不矛盾,尤其在道路已經(jīng)非常擁堵的情況下,收擁堵費只是鼓勵公共交通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著名汽車節(jié)目主持人高潮東認為,收取擁堵費只是短期內不得已而為之的計策。在現(xiàn)階段情況下,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先控制擁堵程度,再從根源上下工夫來徹底解決擁堵問題。
關鍵是改善公共交通
在我國,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統(tǒng)仍很不完善,如果我們的城市想通過收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就首先要給市民提供一個人們愿意選擇、能夠替代開車進城的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這就需要政府根據(jù)目前出行時的“汽車、自行車、行人”三足鼎立的狀況,在發(fā)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規(guī)劃及道路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發(fā)展地鐵和快速公交系統(tǒng);合理分配主城區(qū)的道路資源,改善交叉路口的通行瓶頸,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預報系統(tǒng),只有這樣方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美好的的城市交通環(huán)境。否則,任何脫離實際、只強調收費、不給力的“交通擁堵費”只會是讓公眾更加“心堵”。
征收“擁擠費”治堵并非上策
一遇到棘手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辦法就是“收費”,這是中國自從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以來,某些地方和部門一個習慣成自然的做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也不例外。
總的來看,用收費來解決交通擁堵的思路,還是一種誰有錢誰就有路權的思路,最后的結局,恐怕無非是把“繁忙時段和繁忙路段”變成“不差錢”的公車和富人的“專用時段和專用路段”。城市的交通資源,作為一種無差別的公共產品,本來應該是對全社會開放的,這下等于被“公家人”和有錢人買斷了。可以預期的是,如此一來,那些原本不屬于“繁忙時段和繁忙路段”的時段和路段將會變得繁忙起來,擁堵依舊,而整個城市交通會變得既沒有公平,也沒有效率。
我知道,專家們一定會祭出這是國際慣例的法寶,來回應反對者的質疑,君不見,“方案”不是一開始就亮出了“新加坡經(jīng)驗”的牌子嗎?但新加坡可以這樣做,未必就見得中國也可以照搬。理由非常簡單:新加坡的公車所占比例很小,中產階層占了人口的大多數(shù)。我們不一定不具備這樣兩個條件,盲目照搬新加坡經(jīng)驗,“橘生淮北則為枳”是難免的。
解決城市交通問題,還是要采取“以人為本”的思路,把如何能夠讓最大多數(shù)的普通市民可以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出行,作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換了這個思路,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城市交通擁堵其實是一個偽問題,真問題是:政府有沒有決心和魄力按照這樣的順序調控城市交通資源——即首先滿足公共交通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剩余的“路段和時段”再安排給運輸效率低下的轎車?
世界各國大都市的經(jīng)驗都證明,只要公共交通能夠做到方便、快捷,則不僅無車的市民,一些有車的市民,也會愿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作為自己日常出行的工具。如果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要優(yōu)先被滿足,那么整個城市交通系統(tǒng)就會顯得公平而高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