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從毛澤東糾“左”的努力看他對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性貢獻
從毛澤東糾正“大躍進”運動中出現(xiàn)的“左”的錯誤的努力以及在糾“左”過程中提出來的正確的思想觀點看,我們可以肯定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貢獻。
第一,毛澤東晚年即使在犯錯誤時,在嚴重失誤與挫折中仍然艱辛地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在這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所具有的自我批評精神和敢于修正錯誤的勇氣,表現(xiàn)出了他在一定程度上仍在遵循和堅持黨一貫倡導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在1958年11月后的半年多時間內,毛澤東接連主持召開了六次會議,平均不到一個月就一次。此外,為了糾“左”,他從1958年10月中旬到 12月的時間里,一路奔波,找各級各地領導人座談,搞直接的和間接的調查研究,按他自己的說法是“練習去向勞動人民做調查工作的方法和態(tài)度,善于看問題和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寫下了黨內通信和大量的批示。即使在廬山會議后,從1959年9月18日開始,他做了為期一周的對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的視察。1961年1月,毛澤東發(fā)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講話,倡導把1961年搞成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之年。不久,毛澤東派出三個調查組,分赴廣東、浙江和湖南農村,做深入群眾的調查研究。毛澤東糾“左”心情之急切可見一斑。特別是從糾正“五風”這個角度看,毛澤東真正做到了他自己講的:“一定要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毛澤東既是“大躍進”運動的發(fā)動者,但也是當時中央集體領導中最早最全面發(fā)現(xiàn)“左”的錯誤并率領全黨系統(tǒng)糾正“左”的錯誤的領導人。“在從中央到地方許多干部頭腦仍然發(fā)熱的情況下,毛澤東比較冷靜,走在糾‘左’的前列。他克服重重阻力,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堅決貫徹自己的主張,包括糾正有些他自己曾經(jīng)認可的看法。”
第二,毛澤東的糾“左”思想和行為在實踐中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降低了高指標、糾正了盲目過渡的傾向和“五風”。不僅從總體上糾正了“大躍進”的指導思想,也從局部糾正了經(jīng)濟建設中的許許多多的“左”的做法。“在一些重要方面,剎住了‘左’的思潮的泛濫,使經(jīng)濟混亂的情況有所改變。”如果沒有毛澤東的糾“左”意識和行為,“大躍進”的后果將會更加嚴重。
第三,毛澤東發(fā)動“大躍進”運動,主觀動機是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這反映了他在晚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建設實踐結合起來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則,承認這點,不僅關系到公正評價晚年毛澤東的歷史地位,而且會關系到如何看待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淵源。因為這一原則和思路為后者提供了歷史的啟示和借鑒。毛澤東在糾“左”過程中,在理論上提出的一系列正確的思想和觀點,如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劃清兩個界限、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fā)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guī)律、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等觀點是非常正確的,這些理論觀點為后來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所繼承和發(fā)展,成為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來源。而在糾“左”過程中總結出的許多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第四,由于他的“左”的指導思想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一直未能擺脫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的束縛,糾“左”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他可能允許的范圍時,就會提出反右問題。因此這種糾“左”行為和效果也是有限度的。但我們不能因為毛澤東糾“左”不徹底和“大躍進”運動導致了嚴重后果就否認毛澤東這種糾“左”行為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大躍進”運動,“犯‘左’傾錯誤的主要責任在毛澤東,而糾正錯誤也都是毛澤東率先前行。”不管后果如何,毛澤東對“大躍進”期間出現(xiàn)的“左”的錯誤不斷糾正這一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對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做的歷史性貢獻。
注釋:
[1]李富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現(xiàn)階段的基本問題》,載《和平和社會主義問題》1958年第1期。
[2]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回顧》下卷,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07頁。
[3]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12—613頁。
[4]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90頁。
[5]《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48頁。
[6]《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71頁。
[7]《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77頁。
[8]《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79—80頁。
[9]《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16頁。
[10]《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第360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