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也使大學的功能發(fā)生了變化。大學有些新功能,這就是社會參與、全球聯(lián)系,通過知識轉移服務社會。原來教學就是教學,大家習慣于只要放下課桌就行,強調(diào)校園的安靜性、強調(diào)它清水衙門與外頭不聯(lián)系,是一片凈土,但現(xiàn)在不是這樣,而且也不能這樣。因為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互相塑造的關系已經(jīng)越來越密切,社會的變化要求教育作出反映,新的知識又促進了社會的變化,二者互動的關系越來越強。所以說國外大學提出,大學有第三個功能叫知識轉移,實際上我想知識轉移正好是我們服務社會和文化引領,兩個功能都在里邊。大學必須通過知識轉移來提供服務,而且在知識轉移過程當中實現(xiàn)你的價值。
我簡單說一下大學功能演化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大學在西方產(chǎn)生,從宗教神學院,修道院開始慢慢形成,最初它就是培養(yǎng)一些牧師或者培養(yǎng)神學家、法學家、醫(yī)生,培養(yǎng)當時有用的,最早的學科哲學、神學、法學、醫(yī)學,因此這個階段只關注教學,也確保了教學的中心位置;
第二個階段關注教學和科學研究,以洪堡為代表的這種研究性大學,有了研究性大學以后,大家趨之若鶩,美國當時學習就向德國學習,美國最早的一些思想家都是留學德國。這個時候你只有具有研究能力,你才成在知識教學方面站得更高;
第三階段就是兼具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功能,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這個時候返過來是什么呢,盡管教學是第一位的,然后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只有參與社會才有真實意義的研究課題,你研究了真問題,才能提高你的研究水平,你提高了你的研究水平才能提高你的教學針對性,它變成這個關系。
所以說大學的功能有一個有效的整合問題,就是通過服務社會,來實現(xiàn)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一體化,不要把三個功能給它切割開來。
3.大學在全球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大學扮演的重要的參與者角色,同時又深受其影響,這一點我體會最深,國際化程度使大學實現(xiàn)其功能的重要途徑要素,大學扮演著文化引領者和社會服務功能和文化使命越來越明顯,大學扮演著一種角色,國際文化交流的推進器、國際文化沖突的減壓器、國際文化融合的加速器。
大學最到接觸的都是學者,學者把不同的理念、文化互相帶來帶去,在世界上帶來帶去,推進了大學的發(fā)展。另外,各自的理念都不一樣,有的理念可能就是樣式不一樣,背后的精神差別并不是那么大。那么通過學者的研究,增進了理解、增進了溝通,通過溝通增加了理解,沖突就會減壓。比如我們搞西方哲學的,把西方的東西拿過來,通過中國的土地表述出來,然后又帶有中國特點的,實際上就融合了,我們現(xiàn)代漢語本身就是融合,已經(jīng)有西方的文化在里頭了,怎么這樣說呢?我們標點符號就是如此,我們的語法也是受了西方影響,比如說什么什么是什么,過去古代漢語哪有這種表達方式。
所以說西方的影響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被中國吸收了以后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真正像唐代很多西域的文化也變成了中國的一部分一樣,同樣中國的文化也在大踏步的走向西方,尤其中國這些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以后,你看西方語言里好多詞都是中國詞,包括豆腐那個詞都是中國的詞。
(二)高校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
對于我們教育本身,比如教育公平、提高質(zhì)量、加快改革,提高服務水平。如何應對這些呢?
1.大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可能變得要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
象牙塔式的純學院派將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按步就班、一個蘿卜一個坑、機械式的管理沒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因為現(xiàn)在高水平的教師他就是候鳥似的,而且他通過這種候鳥似的流動,他是提高了他的水平,他把更新的東西不斷地來回傳遞。
我在悉尼大學考察的時候,發(fā)現(xiàn)悉尼大學他工資單上的人上萬名,但實際老師并沒那么多,他聘請了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到這來工作一段時間,另外聘了很多做銀行的來給經(jīng)濟學院、金融學院講課,聘了很多工廠里的人來跟他們合作,所以說這就是跟社會越來越密切嘛。我們原來的那種非得為我所有的概念就出問題了,包括我們現(xiàn)在的觀念,比如說評估,我那里有140多個外籍教師,但是評估的時候不算,這就很奇怪,教外語外國專家卻不算,因為他不屬于正式編制,但他起的作用可是關鍵,這就是我們管理上的問題,怎么打破這個東西?你把它非得變成我們這樣的,有必要嗎?關鍵是為我所用,而且還用得比較經(jīng)濟。
既然大學越來越多受到公眾和公共領域的評判和監(jiān)督,我們就得思考大學內(nèi)部如何組織,如何進行大學內(nèi)部的組織?比如最近重慶工商大學的問題,這就是內(nèi)部組織的問題,我想各個學校都面臨這個問題,包括北外,都有很多問題。如果沒有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M行改革呢?另外大學與社會如何互動,我們該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簡單的排斥,社會上不要管我,那行嗎?因為我們吃的是納稅人的錢,4%哪來的?也就是說人民是老板,既然人民想知道、人民關心這個事,你就得給人民講清楚。但是怎么互動?為什么發(fā)生一些問題呢,就是互相還沒有適應。
2.依法辦學將是高等教育有序和平穩(wěn)發(fā)展的保障。
法制化仍然是中國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需要規(guī)則,那么最基本的規(guī)則就應該是法制化,尤其像高等教育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法制化?因為它恰恰是一個知識創(chuàng)新的地方,創(chuàng)新更需要法律的保護。
在中國整個教育界將面臨什么呢?中國教育界將面臨著一個后4%的問題,面臨著后4%,也就是說4%實現(xiàn)了之后,中國的教育將面臨更大的監(jiān)督,要面臨著更嚴峻的質(zhì)問、質(zhì)疑,我沒給你錢的時候我沒辦法,我給你錢了以后,那個時候沒錢,現(xiàn)在有錢了怎么樣,這個時候大家的問題就會更多了。所以說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將更加密切,依法辦學是必然趨勢。
人民分成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的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當不一樣的訴求都一股腦朝向高等教育的時候,高等教育是無所適從的,只能以法律來規(guī)范各方面的互動關系。所以說許多國家的大學建立,包括政府的撥款、大學的組織架構都是依照一定的法案實施的,只要出了事,都按法律來走,根據(jù)法律去解決。這樣都透明化的,也知道按照怎么樣的一種規(guī)范去進行互動。我們現(xiàn)在沒什么規(guī)范,一般出了事就是鬧,看誰臉譜厚,另一方臉皮薄的就失敗了,就變成這樣了。
大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無論如何變化,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運行,很多國家已經(jīng)是這樣了,或者通過修正法案,比如說這個法案不行了,通過修正法案來突破原有的限制,我覺得這值得我們借鑒。咱們現(xiàn)在老說去行政化,實際上去行政化主要是減少行政干預,不是不要管理,管理就是服務,如果一所學校如果沒有服務體系支撐,它怎么辦呢?但是關鍵是要減少行政干預,一個政府對學校的直接干預,因為它不是法律框架下的、規(guī)定下的干預,經(jīng)常是直接干預,直接干預為什么讓學校去行政化,因為它跟行政是一體的,按一個方式去要求,這個學校就變成一體化了,上級有什么部門,也得要求學校建什么部門,學校就變成了社會,它不是學校了。
另外去行政化也有學校內(nèi)部問題,學校的管理層是服務于教學科研還是教學科研人員的上級呢?按照行政化就是上級,如果是按照法定,大家只是不同的角色而已,都是為了一個共同事業(yè),既然是社會,它是有機的,一袋土地,馬斯的比喻特別形象,一袋土豆它沒有任何有機性,它只是裝在一個袋子里,但樹是有機的,因為它有樹根、樹葉、樹枝。行政管理它就應該是個有機性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