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威爾·金里卡.多民族國家中的認同政治[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2).
[2]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郭建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朗文出版公司.朗文當代英語辭典(英語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330.
[4]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
[5]于福堅.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卻獲得一個民族——法蘭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國國家認同危機的根源[N].中國民族報,2009-12-11.
[6]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調(diào)查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6).
[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
[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501.
[9]弗朗西斯·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M].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何博.中華民族的中國認同意識及其影響因素[J].云南社會科學,2006(4).
[11]魯剛.現(xiàn)階段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J].云南社會科學,2005(4).
[12]徐杰舜.雪球:漢族形成時期的族群結構、互動與認同[J].吉首大學學報,2006(1).徐杰舜.從多元走向一體是民族過程的規(guī)律——以漢民族的民族過程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2).
[13]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義[M].葉興藝,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阿爾弗雷德·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王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
[15]強世功.國家認同與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變遷與價值認同變遷[J].文化縱橫,2010(6).
[16]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17]張學昆.土耳其的歐洲身份認同與入盟問題[J].歐洲研究,2006(4).
[18]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19]雷勇.論跨界民族的文化認同及其現(xiàn)代建構[J].世界民族,2011(2).
[20]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學術界,2011(4).
[21]安東尼·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吉登斯講演錄[M].郭忠華,編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42.
[22]高橋和夫,中川海月.中東庫爾德問題溯源[J].編譯參考,1997(6).唐志超.庫爾德問題的歷史、現(xiàn)狀及前景[J].現(xiàn)代國際關系,1999(11).
[23]姜長斌.社會主人——俄國農(nóng)民的悲慘命運——反思蘇聯(lián)模式中農(nóng)業(yè)政策失敗的沉痛教訓[J].探索與爭鳴,2007(3).
[24]劉作奎.國家構建的歐洲方式——歐盟對波黑政策的實證分析[J].歐洲研究,2009(4).
[25]海因里希·貝克,吉塞拉·希密爾貝爾.文明:從“沖突”走向和平[M].吳向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4.
[26]Max Kohnstamm and Wolfgang Hager eds. A Nation Writ Large?: Foreign Policy Problems before the European Community[M].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74:1-2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