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大家上午好!這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我注意到,大家都非常關心。我是第一次面對這么多的記者朋友,說心里話,心里有點發(fā)慌,還請大家高抬貴手。我在和大家的交流過程當中,如果有講得不恰當的地方,一律以我們會議上通過的方案,包括馬凱先生的說明為準,好不好?現在請大家提問。
[新華社記者]:謝謝主持人,我是新華社的記者,我們看到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與以往相比在題目中增加了“職能轉變”這四個字,我們的問題是,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是出于哪些考慮?將來我們將在哪些方面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這幾天我們也注意到,網上有一些聲音都擔心火車票將來會不會漲價,大家更關心的是,政府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將會對百姓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謝謝。
[王峰]:這個問題提得好,一下就點到了這次改革的要點。你們注意到了,我們歷次改革都叫“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位記者女士很敏感,馬上就看到我們機構改革方案中間加了“職能轉變”,為什么要加這四個字,這正是我們這一輪改革的重點,一個核心。過去我們一提到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就說“機構改革”,一說機構改革就說到把哪些機構整合起來,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qū)。
其實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機構改革包括穩(wěn)步推進大部制,這都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是最主要的內容、最主要的任務應當是職能轉變。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我們一味的調整機構,把這個機構合起來,把那個機構分開,效果是什么呢?實踐證明有兩種結果:第一,把不同類型的機構硬整合起來,導致它運行不暢。因為職能和職能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機構合起來之后,是一種拼盤式的,運行不多久就又有可能分開。
第二,機構是擔負職能的,在一定時期看來,如果他擔負的責任都很繁重,把機構整合起來,結果很容易在運行當中顧此失彼,達不到我們改革的目的。這次的機構改革重點要解決根本問題,就是職能,職能不轉變,機構調整的成果是很難鞏固的,機構改革的成效是達不到的。所以這次我們特意地要把職能轉變列到改革方案的題目當中,就是要告訴大家這一點,這次改革我們將更加突出職能轉變,更要抓住這個根本,來取得突破。
剛才你講的第二個問題,火車票是否有可能漲價。機構改革或者叫體制改革,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呢?我只能說它能夠加強鐵路領域的管理職能,至于會不會漲價這是一個市場問題,這是一個政策問題,還有一個執(zhí)行政策問題,和機構改革有聯(lián)系,但是它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F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一說產生某一種社會現象,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似乎都認為這是體制造成的,借這個機會我要說明白,這中間是有環(huán)節(jié)的,體制解決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然后還有一個過程,怎么來管,管什么,要靠一系列的政策來體現。
有了這些政策還不行,還要有人執(zhí)行,誰來執(zhí)行,這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成效,這就和我們的工作作風結合在一起了。所以說,對政府來講,一方面轉變職能,理清政府和市場、社會、公民之間的權界關系。另一方面,再好的機構,再好的職能配置,最終都要靠我們廣大的公務員一點一點去落實,去執(zhí)行,所以說如何轉變工作作風,如何進一步調整我們的政策,這和老百姓接觸的更為直接。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里。
[中央電視臺、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我看了一下正式公布的方案,我覺得這一輪的大部制改革和之前的一些社會期望有差距,我想請問為什么只作了六個方面的機構調整?謝謝。
[王峰]:如果說這次機構改革有什么特別的話,我歸結為八個字“穩(wěn)中求進,突出重點”。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許多問題不是通過一次改革就能解決的。第一要看條件是否具備,第二要看有沒有更廣泛的共識,如果這兩點有一點不具備,我認為動這個機構就要慎重。我們之所以這次推出六個領域的改革,可以說有兩個特點:第一,其中有相當一些是我們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隨著我們改革的進程,從目前看條件具備了,該改了,這就叫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到時候了。 第二,這些領域的改革是抓住了重點。通過這一輪機構的調整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就是使我們的機構設置更加合理,使老百姓最關心領域里的機構的調整能夠更科學,通過調整使職能的配置更科學,從而達到我們改革的目的。機構改革確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的人講要搞大部制,這是我們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要求,完全正確,它充分體現了“精簡、統(tǒng)一、效能”這一基本原則的要求。但是你們注意到沒有,在大部制前面還有“穩(wěn)步推進”,在職能轉變前面還有一個“加快推進”,對機構來講就是要穩(wěn)步推進,看準的要改,看不準的,或者在大家還沒有一定共識的情況下,把它放一放,把重點就集中在這幾個領域,把它改好了,把它鞏固住了,讓它很快地見到成效。然后再看運行情況,一步一步再推進下一步的改革。這六個機構改革是不是就到位了呢?大家很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今天告訴大家,我不敢說這六個機構是不是永遠就這樣下去了,就到位了,我們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來逐步地加以調整和完善??傊?,在機構改革這個問題上急不得,必須扎扎實實,穩(wěn)步推進。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王主任您好,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剛才您也提到這次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此前有評論認為之前政府存在界限不清的情況,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情。這次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方面,究竟是解決了此前存在的哪些問題?第二,此前我們在海洋管理方面看到,我們國家有9個部門都參與到海洋管理之中,民間稱這個為“九龍治海”,這次的調整對于這些部門之間權責的劃分有一些什么樣的決定?謝謝。
[王峰]:職能轉變是這次改革的重點,也是一個亮點,它要解決什么問題呢?我概括起來講,兩句話:第一句話,解決現在我們政府管得過多過細的問題,通過這次改革要進一步地簡政放權,要進一步改革我們的行政審批制度,通過這個改革要更充分的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的發(fā)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還要更好的調動兩個積極性,一個是地方的積極性,再一個是中央的積極性。我們這次推出的改革的內容,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比如投資,投資項目現在管得有點多、有點細、有點碎,要通過這次改革進一步減少這方面的審批。再比如生產經營活動,這方面的審批也不少,這次改革要在這個領域降低門檻,擴大一些企業(yè)、社會、個人在這方面生產經營投資的自主權。再比如現在對機構或者對個人資質、資格評價和認定,這方面的事情也比較多,通過這次改革,該取消的就要取消,該下放的就要下放,還有一些要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一些協(xié)會能辦得了的事情,政府就不一定要管了,但同時還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監(jiān)督管理。
第二句話,加強和改進宏觀管理。要看到政府職能,就是大家常說的,越位錯位同時在運行當中也感到還有不到位的地方,這兩者之間是并存的,因此該加強的要加強。概括一句話,簡政放權是改革,加強管理也是改革,否則我們的政府就可能失職。我們一再強調,政府為老百姓服務,要全面正確的履行職能。哪些職能呢?現在概括四句話: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大家可以看,在這四項基本職能當中,我們還有諸多該管沒有管起來的地方。簡政放權、加強管理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單獨地強調一面。我們現在一方面簡政放權,一方面加強管理,包括對地方,這次改革要下放一批權力,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包括相當一批的審批項目可能在中央就不再審批了,放到省里去。省里如果感覺按照中央的改革要求,要充分做到三個充分發(fā)揮,我跟著中央學,結合當地的實際,也可以把這些權力再下放,這由地方來決定。這一點從上到下要求都是一致的,這兩者之間,加強管理、簡政放權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的。謝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