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具有決策的前瞻性
在關于老齡化的討論中關注最多的是養(yǎng)老問題,由于我國在歷史上從未經歷過這樣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實踐將表明,養(yǎng)老對社會的挑戰(zhàn)遠比今天的認識要嚴重得多。
近來北京熱議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沒有電梯的六層樓要不要加裝電梯,據統計,僅北京市這樣的小高樓就有3萬座。假設每座樓上有10位老人居住高層,就有30萬老人因為沒有電梯而難以下樓。這還不涉及養(yǎng)老金、醫(yī)療保障,就已經是一個嚴峻而棘手的問題了。
最近因為人社部表示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而引起輿論一時大嘩。應該說,今天終于提出這個問題是形勢比人強的結果。如果我們了解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就知道這是一件遲早的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開始工作的時間被推遲,而預期壽命的提高又預示著養(yǎng)老期的延長。如果退休年齡不變,就意味著人們一生中的工作時間在縮短,而養(yǎng)老期在拉長。當然,由于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對于退休年齡推延的反應難免不同,但總體來看必須從人口結構變化的總趨勢看到它的必然性而逐步適應這樣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當然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具有決策的前瞻性,使社會對此有一個習慣的過程。
在對于人口老齡化的具體關注中,往往將之歸結為老年人增多,繼而歸結為老年撫養(yǎng)問題,再歸結為老年救助問題,結果是把老齡化縮小為民政工作的一部分。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是整個社會變老的問題,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在最近梁建章和李建新合著的《中國人太多了嗎?》一書中,梁建章從企業(yè)發(fā)展的角度指出,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缺乏活力/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局面。這對于在努力實現現代化的中國不啻是一個嚴重的警告。
流動和遷移產生巨大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動與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大有關系,在我國人口流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今天尤其如此。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6億。據四川省第六次人口六普公報,全省2010年的常住人口為8000萬,比十年前減少了近300萬,人口減少了3.45%,居然成了一個人口負增長的省份。而四川全省登記的戶籍人口卻有近9000萬。
四川省的數據說明,這種所謂的人口“負增長”,并不是由于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上升,而是由于大量的勞動力外遷所致。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貴州等地。反過來,也可以理解廣東省在2000至2010年的十年中,常住人口竟增長了20.69%。
同樣,在老年人口比例方面,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1.56%,居然高出上海市的10.12%,這是由于大量的重慶年輕勞動力外流造成的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對升高。而上海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不僅比重慶低,而且比十年前下降了1.34%。
上海從1993年以來就一直處于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已長達近20年,為什么在全國人口快速走向老齡化之時,上海的老年人口比例反而下降了呢?道理很簡單,不是由于上海的出生人口增多了,而是由于大量的外來年輕人群填補了上海人口金字塔的“腰部”而已。隨著我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越來越頻繁,對于各地的人口結構的影響必然變得越來越顯著,而這種趨勢在今后還將繼續(xù)增強。
如果我們能夠對人口結構狀況和未來走向有較明確的認識,那么在應對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時必然會顯得相對從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導,國家人口和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成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