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走私,照殺不誤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16個女兒,其中一個便是安慶公主,洪武十四年(1381),“下嫁”歐陽倫。這個歐陽倫,是個品行不端之人,后來更是橫行不法——皇帝選女婿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洪武末年,朝廷實行“茶馬法”,禁止私人販賣茶葉,尤其是禁止走私茶葉。歐陽倫多次派人走私茶葉出境,所至騷動。對這位皇親國戚,雖地方高官也不敢過問。其家奴周保,仗著“我家主人是駙馬爺”,尤為驕橫,動不動就指使有關(guān)部門征發(fā)民間車輛,一次征發(fā)多至數(shù)十輛。龐大的走私茶葉車隊經(jīng)過河橋巡檢司時,歐陽倫竟敢打罵巡檢司的官員。
被打官員憤而向朝廷檢舉歐陽倫的惡行,明太祖得知后大怒,說道:“我才行一法,乃首壞之!”作為駙馬,帶頭破壞“茶馬法”,影響惡劣。于是明太祖拿歐陽駙馬開刀,下令處以極刑:“賜死。”明太祖為維護法紀,不袒護自己的女婿,也不怕女兒安慶公主當寡婦。馬皇后也不敢勸說明太祖免歐陽駙馬一死。歐陽倫的家奴周保等都被處死。過了100多年,至弘治十八年(1505),內(nèi)閣大學士劉健對明孝宗說起這個故事,感嘆道:“此等故事,人皆不敢言。”這件事居然成了“敏感”話題,人們害怕刺激、冒犯當時活著的皇親國戚,都回避談此事。
官員到古玩鋪坐坐,也屬違法
官員不準去古玩鋪,這是清朝對官員的禁止性規(guī)定。原來對官員的形形色色賄賂中,有一種賄賂叫“雅賄”,即給官員送字畫、古董等,既可達到行賄目的,又顯得“高雅”,便于官員接受,也不易被察覺、查處。“雅賄”多借古董商之手進行。古董商將名貴字畫或稀世之珍的古董三文不值兩文“賣給”官員,再由行賄者跟古董商按實際價格結(jié)清貨款。這種方式的行賄,非常詭秘。對古董店的貓膩,朝廷不是不知,為防范和杜絕“雅賄”——當然完全杜絕是做不到的,清朝禁止官員出入古玩鋪。
清代劉聲木《萇楚齋五筆》一書云:咸豐年間,“當時有某侍郎,偶至琉璃廠古玩鋪閑坐,即為御史論列,獲咎家居,亦為大眾所不齒”。有一個侍郎(“副部級”官員),偶爾至北京琉璃廠坐坐,即遭御史彈劾,丟了官職,賦閑在家。不僅如此,還被眾人唾棄。
據(jù)此書說,光緒以后,情況大變。軍機處官員、尚書、侍郎等人,就不是逛古玩店了,而是“自開古玩鋪、碑帖店,自題店招牌,公然出入其間,肆無忌憚”。向他們行賄的人,有的自稱“門生”,孝敬他們銀子稱“太平錢”,還有什么“點心錢”。“廉恥道喪,實始于此”。劉聲木說,清朝敗亡,未嘗不由于官員經(jīng)商、腐敗,并非由于一人憤而振臂高呼,而是由于“萬眾皆叛也”。
官員出書營私,摘烏紗帽
古代官員寫書刻書可以,但不能營利,更不能利用職務之便強買強賣。違者是要受到嚴懲的。
劉聲木《萇楚齋五筆》一書寫道:祁寯藻任江蘇學政時,“以自己所刊各書,命諸生買讀”。徐松任湖南學政時,也硬性規(guī)定諸生(入學的生員,即秀才)購買自己所刻各書閱讀。兩位學政,利用職權(quán)將自己所寫所刻的書定為必讀的“教材”或“教輔讀物”,強行攤派,要求人手一冊。這兩人遭到了彈劾,受到革職處分。劉聲木說,徐松“雖以精于西域與地水道之學,著名當時,號稱絕學,然以自己所刊書,勒諸生買讀,跡近貪利”。認為這種刻了書向?qū)W生攤派的行為近于“貪利”。學政是高級官員,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員中選進士出身者簡派,負責生員的考課黜陟,并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視察考試。在三年擔任學政期間,與總督、巡撫平行。而徐松不僅是高官,還是知名的西域地理、水利學者,可惜為了出書營利,被免去職務。兩位學政,出書牟利,不擇手段,弄得斯文掃地,結(jié)局悲慘。
京官外放,怎么赴任有規(guī)矩
京官改授地方官,怎么上任,不是由官員自行決定,而是有統(tǒng)一規(guī)定。接到委任狀后,不得在京逗留,不得借債置辦衣物、娶妻買妾。赴任時,不許繞道回家。
明代余繼登《典故紀聞》一書云,明朝成化年間,吏部尚書姚夔說:本朝老規(guī)矩,京官選授外官,必須隨即領(lǐng)取憑證赴任。近來外放官員在離開京城后,多偷偷返回,借貸財物,置辦衣裝,娶妻買妾,然后繞道回家。自今日起,外放官員限五日之內(nèi)領(lǐng)取憑證,拖延過半月不向朝廷辭別出城者,送司法機關(guān)治罪。出了城又潛入城內(nèi)者,降級使用。遲到一年以上到任者,革職為民。
《典故紀聞》又載:明朝正統(tǒng)年間,監(jiān)察御史時紀被派往陜西,違反朝廷的規(guī)定私自繞道回家。并與長垣縣丞蕭即之勾結(jié),在其幫助下,強娶民間女子為妾。明英宗得知此事后,認為“背違禮法,有玷風紀”,下詔將時紀逮捕,送司法機關(guān)懲處。
明朝為何要規(guī)定外放京官必須按規(guī)定速速出城,不得逗留京城,不得出城后又返回,并不得借債呢?這是因為,明朝官員的俸祿,較之唐朝和宋朝,是很低的。而且官員上任和調(diào)動,路費要自己掏。下級官員,出不起路費的,不是少數(shù)。外放京官在京城拖延不走,并且置辦衣物,甚至娶妻買妾,開銷必定很大,勢必舉借高利貸。明朝的高利貸月息高達5分,即5%。官員上任時,債主跟著他到上任的地方,天天逼他還債,再威風的官員,這時在債主面前,也成了“孫子”。為還債,官員就要搜刮民財,就要貪贓枉法。所以,為了防止外放的官員貪腐,朝廷要作出以上禁止性規(guī)定。至于不許到外地出差的京官繞道回家,也是怕他們跟家鄉(xiāng)的“父母官”串通一氣,干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明朝的這種制度設(shè)計,對官員而言,也許嚴苛,但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