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58元……供職于一家IT公司的王宇(化名)打開近兩個月的工資單后,做起了一道幸福的算術題。
這是9月1日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施行后,王宇每月少繳的個稅金額。
他邊盤算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些錢可以給車給自己的寶寶多買幾罐奶粉,也可以多加幾次油。
相比王宇的驚喜,在北京某科研單位工作的劉云(化名)每月減負0.66元,用她的話說就是聊勝于無。
但這足以讓金融從業(yè)者張哲(化名)投去艷羨的目光。
剛在北京買房的張哲發(fā)現近兩個月自己的月薪少了100多元。他在感嘆養(yǎng)家不易之余,也呼吁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的計稅模式。
三類人,三種表情,勾勒出一組個稅新政臉譜,亦成為中國稅制改革之路上的注腳。
減收效應
9月,劉云照例收到了當月的薪水,這是一卷包裹著減稅“甜品”的工資單。
她的工資單上顯示的數字是,每月應發(fā)5445元,三險一金扣除后計稅工資3521.88元,超過起征點21.88元,按照3%的稅率,她每月繳納個稅僅為0.66元。
9月1日,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對于工資、薪金的個稅免征額從之前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工薪所得稅率結構由9級縮減為7級,并將其中第1級稅率由5%降到3%。
按照此前的計稅辦法,劉云不但承擔著更高的應稅額而且適用的是10%的稅率,需繳納127.19元的個稅。
如此算下來,劉云每月減負126.53元。
劉云收入不高,但將近127元的稅對她來說也不是什么大數目。
“眼下隨便去趟超市這點錢就沒了,減總比不減好吧。”她告訴本報記者。
相比劉云,王宇的“幸福感”強多了。
王宇月薪15850元,扣除三險一金后計稅工資為13049元,9月1日之后的工資單顯示,單月少繳個稅452.58元。
“減稅的錢夠給孩子買兩罐奶粉了,或者我拿這些錢來給車加油,也夠我跑幾百公里了。”他告訴本報記者。
無論是家庭賬本還是國家賬本,減稅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財政部數據顯示,10月份個稅352.37億元,同比減少11億元,環(huán)比減少99億元,與8月份相比更是相應減少130億元左右。
政策減收效應集中在10月份顯現,這是因為工薪所得應納的稅款應在次月15日內繳入國庫,因此9月份應納稅款大部分于10月15日前入庫。
根據此前官方披露的數據,經過此次稅法修改,納稅人數從8400萬人減少至約2400萬人,全年將減收1600億元左右。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曾康華表示,從動態(tài)來分析,中國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時期,民眾收入也在迅速增長,2400萬人是一個靜態(tài)的估算,而且工薪收入只占個稅收入的一部分,財產性個稅收入近幾年均呈現上漲的趨勢,個稅改革不會對整體稅收收入產生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