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章程同時規(guī)定,贊助社員(含團體贊助社員)沒有表決權和選舉權、被選舉權。“這就等于把這些‘大腕’排除在參與中國科學社要務之外,從而保證整個團體免受控制,保持了學會自身的獨立性。”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范鐵權評述道。
不僅是贊助社員,中國科學社在吸收普通社員問題上也極為慎重。由兩位社員介紹,填寫正式的入社志愿書,寫明學位、學科、執(zhí)業(yè),然后經理事會討論通過后方可成為該社社員。社員一旦出了問題,兩位介紹人難辭其咎。
“那時,一般的民間結社吸收會眾,只要服從共同目標,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入會方式也很簡單、低俗,如歃血為盟、發(fā)誓賭咒等。中國科學社吸收會員嚴格的考察方式,保持了隊伍的純潔性。”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劍副教授分析道。
社員如此,理事的選舉更是嚴格。一般由上年的年會推選專門的司選委員負責下次年會的理事選舉,而章程專章規(guī)定了司選委員的權利和義務。
可是,遵照嚴格程序選舉的理事并非沒有任何問題。起初章程中規(guī)定,理事會由7人組成,任期2年,連選連任。1917年修改章程,議決理事會由11人組成。1931年,理事增至15人。但理事似乎總是些“老面孔”,他們不僅當選的次數(shù)多,平均任期更是達到15年以上。
“這對于保持政策的穩(wěn)定是有好處的,但同時沒有新人參與領導,對于一個科學社團來說,很難認為是真正民主的體現(xiàn)。”張劍坦言。
獨立的代價
作為民間組織的中國科學社,似乎從一開始就要面臨資金匱乏的難題。
1922年,在發(fā)起成立科學社已有8個年頭的時候,所有社員全年的常年費加起來僅有2000余元,而經年積欠已達數(shù)千。即使大名鼎鼎的胡適,申請成為永久社員,在需繳納的100元永久社費中,兩次僅繳40元,也欠下了60元的賬。
對比英國皇家學會,在其成立初期,也曾面臨經濟上的困窘。但此后,工業(yè)、貿易、農業(yè)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成為了皇家學會關注的重點。粗略計算,當時皇家學會差不多30%~60%的研究,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社會經濟需要的影響。
尋求企業(yè)贊助,不失為一條“生路”。但以中國科學社僅有的研究所——生物研究所而言,除了采集標本,進行動植物資源調查外,并沒有多少應用研究。
著名的實業(yè)家張謇是少見的企業(yè)贊助科學的例子。中國科學社江寧縣城文德立官房的房產,便是借了張謇寫給大總統(tǒng)徐世昌和財政部長李思浩的信才取得的。1922年8月間,又是在張謇的贊助下,中國科學社第七次年會得以在南通順利進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