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儒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和而不同。和是有差異性的統(tǒng)一。今天,我們講和諧社會,這個和字就是講大家不一樣,但是大家又能夠在一塊共同生存,這叫和諧。百家爭鳴或者百花齊放,就是一百種花,不是同一種花的一百朵。和而不同,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理念。
我們知道,儒家非常關(guān)心民生問題,就提出了一個小康社會的理想。孟子說什么樣是小康?小康就是平時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夠解決溫飽。儒家講所有的老百姓包括老弱病殘、鰥寡孤獨,都能夠解決溫飽。這是儒家小康的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如果發(fā)生很不好的災(zāi)害,大家沒有一個人餓死。第三個條件,人要是活到70歲以上的話,經(jīng)常有肉吃。儒家基本上就按照這種水平來治國,不希望人們很富,但是大家都能解決溫飽問題。
這里我給大家講圣人。中國歷史上,圣人總共有三種,最早的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后來就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孔子的圣人跟他們不一樣,孔子的圣人就是說一個人不僅有很高的智慧,而且有很好的道德,同時這個人還要讓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澤,這才叫做圣人。所以孔子認為自己不是圣人,沒有做過讓老百姓受到恩澤的事情。一定要讓天下老百姓或者很多的老百姓受到恩澤的這個人才叫圣人??鬃訛槭裁匆ブ苡瘟袊趯ふ疫@個機會,要讓天下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澤。有兩種辦法最好,一種就是從政,一種就是搞教育,所以孔子一方面搞教育,一方面要從政。這就解釋了他為什么講“學而優(yōu)則仕”。精英們學好了統(tǒng)統(tǒng)都去當官去,為什么?這樣子能夠讓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你的恩澤,這才叫真精英。
所以中國古代,所有的男人,只要有機會,一定都是要去走仕途的。走上仕途的人瞧不起科技、文化這些發(fā)明,他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雕蟲小技,真正有價值的就是治國平天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科技、文學那些發(fā)明都是落魄文人做出來的,沒有很好仕途的人就去搞那些東西,真正有仕途的人就不再搞那些東西。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就是到宋明理學的時候,他們排斥了孔子的思想,欣賞孟子的思想,他們就不再追求當官,有官我也不去當。因為他認為當官很難保持很好的道德品節(jié),再說當官也不容易,所以不太在乎當官不當官。但是孔子很明確,一定要當官,不當官的話你就不能為社會做貢獻。
在歷史上有好多人非常忠誠于孔子的這個思想,其中陶淵明就是一個。我經(jīng)過很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假的,其實,陶淵明是嫌五斗米太少了,不值得為它折腰,要是五百斗米的話,他就折腰了。陶淵明覺得這個位置沒有前途,而且老要去巴結(jié)別人,所以他不干。如果這個位置很高的話,陶淵明是非常樂此不疲的。陶淵明的祖先、曾祖父曾經(jīng)位居三公。三公那是國家級的,你想陶淵明混到那個時候才混了一個小官,他心里一比起來的話,就有點一代不如一代那種感覺。我覺得他一個方面是不好意思,第二個方面當時朝中也沒有人欣賞他,他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前途了。所以他在一怒之下不做官,不做官以后又開始后悔了。陶淵明辭官以后,他就發(fā)現(xiàn)這一輩子完了,所以就寫了好多詩文。詩文當中講到他晚上常常睡不著覺,半夜坐起來,想我這輩子怎么辦。所以你別看陶淵明表面上很瀟灑,實際上他是外道內(nèi)儒,典型的孔子弟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