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撐中華民族崛起的核心價值觀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符合全民族需要并可作為共同追求,具有廣泛號召力的科學的核心價值觀,應確定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其中民主和平等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是大眾在社會活動中存在的關系方式,而公正和互助則是一種要求,一種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承擔義務的期待。
關于民主
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民主是一種普世的價值準則,是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不獨享于某個國家、民族和政黨。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當人們的權利需要制度予以維護時,民主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對權力的約束方式而成為手段;但當一個社會已經進入法制健全、和諧有序時,民主便成了目的,尤其是對于有著民主傳統或擁有此方面強烈追求的國家和民族,更是如此。民主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一種運動的過程和狀態(tài),不是不可更易的范式。民主制度完善于西方,但民主的傳統,尤其民主的因子并不都發(fā)端于西方。所以民主并不是西方的獨有價值,也是東方的價值,它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標,具有普世性。
強調將民主作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理念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從一開始就打出了民主的旗幟。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一直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從我國的體制特點來看,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力量十分強大,而從下而上的反饋能力較弱。在這種剛性機構下,如果民主法治不健全,民眾維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社會裂痕會不斷擴大,舊傷尚未恢復,新傷又會產生,積累太多便會危及政權的穩(wěn)固。不僅如此,如香港有媒體所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的領導者不再是權力的擁有者,而是權力的執(zhí)行者,是13億人口的“職業(yè)經理人”,既然沒有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領袖擁有的解放者、“大救星”的權威,就只能通過平衡、溝通、協調來進行。這就是革命黨與執(zhí)政黨的某種區(qū)別所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執(zhí)政方式的變化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權利的再分配,我們講構建和諧社會首要的是解決社會公正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通過政府的力量進行二次分配不可缺少,而要解決好二次分配,顯然需要對既得利益者的無度利益攫取施以強力限制,而既得利益者形成于舊體制之上,而舊體制的最大特點是自上而下的權力無限地大,而自下而上的民主權利非常弱小,你不解決部分權力讓度給弱勢群體,則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和諧社會必需的公正和公平問題。正是歷史的發(fā)展,也是由于我們黨在順應時代的潮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執(zhí)政目標、執(zhí)政任務、執(zhí)政理念,其中首要的一點便是民主法治。
強調將民主作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動因。從世界來看,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后,公民的維權意識、參政意識和和熱情將呈幾何級增長。許多年前,有人對群眾在富裕起來后產生不滿情緒表示不理解,批評說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后罵娘。”其實,這原本不難理解,一個人沒有飯吃的時候只有一件事要做,有了飯吃以后會生出許多事來。生出來的事便包括民主、平等、公正、權益等訴求。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們少飯吃,所以大眾更關心的是吃飽飯,當走向富裕后,相當一部分人便有時間和精力來談論民主、平等的問題,這甚至已經成為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民眾看到了多元的世界,開始對民主有了全新的認識,由此政治不再是小部分人進行的“圈子里”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鮮明地打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旗幟來,才會更有力地將民族推向高峰。
強調將民主作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我國社會現實的推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權力較前有了大大強化,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我們注意互聯網上的信息,一個有趣的現象會幫助我們認識和把握問題,這就是對領袖感情的表達方式正在發(fā)生新的變化。毛澤東時代,人們喊的是“毛主席萬歲!”雖然表達的是真誠的情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家懷有仰視的心態(tài);鄧小平時代,人們喊出的是“小平您好!”表達的是親切感,是一種近乎于平等的心態(tài);到了今天,如果我們看一下互聯網上出現的帖子,會發(fā)現許多人親切地稱謂:“胡哥,我們擁護你!”即人民群眾把自己的領袖已經視作一家人了。三者結合起來認識,未必不反映出中國政治文化的脈絡和走向。尤其是后者似與俄羅斯流行過的一首歌:“嫁人就要嫁普京這樣的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信胡錦濤主席看到這樣的帖子一定倍感欣慰,他已經靠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和親民作風真正地走到了中國民眾的心里。
關于平等
平等是普世的價值觀,也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法理基礎,世界各個民族不管是本質上還是口頭上,都倡導人與人的平等。比如,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家所強調的天賦人權,生而平等的理念,等等。誠然,平等不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主流,整個一部封建史就是由等級制度構建起來的金字塔結構,這種尊卑有序的社會形態(tài),突出反映著人與人的不平等,并且這種不平等已經進入大眾文化和心理之中,進入了價值評判系統。但是,當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平等已經成為證明一個民族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指標,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后,將其確定為核心價值觀的組織部分,在所必須。平等的內涵很豐富,包括人與人的平等,國家與國家的平等,民族與民族的平等,文明與文明的平等。
強調將平等作為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決定的,也是中央領導的率先垂范所印證的。講平等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相信不會有人懷疑,因為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鬧革命,解決的就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人與人的不平等,沒有了平等,中國革命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講領導人行為的啟示,或許大家都注意到,黨十六大選出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后,他亮相時的第一個動作便具有很強的征服力和昭示意義,這就是采取鞠躬的方式答謝在場的代表。我認為不能小看這一動作,其中反映的既是胡錦濤主席的對權力的理解,同時也折射著他內心深處的平民心態(tài)。1783年12月23日,在美國安納波利斯即大陸會議所在地,地位、權力與榮譽皆如日中天的華盛頓,依照杰斐遜以及其他開國元勛對新制度的理解和想象,及其對權力、責任和義務的深刻理解,向議員們鞠躬,議員們只是手觸帽沿還禮。胡主席并不僅僅那一次表現,此后的所有行為都反映著同樣的特點,據我所知,他外出視察工作時讓專給他準備的大一點的椅子改成與大家一樣,并把“首長”的標簽改為胡錦濤的名字;他和英模見面時把將要發(fā)表的新聞稿中的“接見”改為“會面”;他將處理事故的新聞稿中某領導“親自前往”,改為“趕赴現場”……所有這些都不能不使人眼睛一亮,真正認識到一種不可更易的平等意識。再看溫家寶總理,2004年10月份,溫家寶總理到云南魯甸地震災區(qū)慰問群眾,當他來到特困戶馬才英家時,問老人:“我到你帳篷里看看,好不好?”一句簡單的問話,反映了其憲政下的平等意識和平民心態(tài)。未必不可以說,他們內心世界的美好強化了親和力。
強調將平等作為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消滅封建思想,提高執(zhí)政效能,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與理念決定的。數千年的封建統治,由于儒家文化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工作分高低貴賤,從而沒有形成大眾的平等觀念。許多人進入骨子里的就是“草民意識”。正因為此,導致了對生命的漠視。有一次我看電視,有記者采訪一系列殺人案的案犯,記者問殺人時有什么感覺?回答:殺人和殺豬的感覺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是他的人格和生命被踐踏過,因而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能夠說明問題的事例我們可以講出很多,比如,2006年上半年,深圳出臺了交通事故賠償規(guī)定,依照此規(guī)定,農村人獲賠十幾萬,而城市人獲賠近百萬。這是否意味生命存在著貴賤之分?2006年“五一”節(jié)期間,云南迪慶發(fā)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有媒體報道“6名死者中有1名北大學生,其余為普通游客。”想一想,成為了北大學生就不普通,成為了領導干部尤其是高層領導干部呢?所以說,我們要實現社會的平等,必須通過將平等納入核心價值觀的范疇,通過長期熏陶,使全民族的平等意識真正建立起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