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君子之德提升心靈
有人會問,在一個現(xiàn)代化的法制社會中,君子還重要嗎?我說很重要。我們社會其實一直有兩條線,法制是社會文明的下線,是面對集體的;道德是社會提升的上線,是面對個人的。當(dāng)個人的行為傷害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已經(jīng)低到下線之下的時候,法律會出來說話,就是我們說的維護公民的自主權(quán)益,維護公民的法律主張。但是每個人可以靠君子之德提升心靈,更上一層去觸及自己的幸福感。法律和道德保護的是兩個標準,法律保護全社會的安全感,道德提升了全社會的幸福感。有的時候,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雪中送炭,還有錦上添花。錦上添花就是用道德去提升每個人的幸福,去構(gòu)筑整個社會的幸福。從這點講,君子之德是中國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它并不靠一種外在的灌輸而靠內(nèi)心的喚醒,它不以時代的變化和遷徙而淡化,反而在穿越流光,看到一個繁盛的跨世紀的物質(zhì)文明社會的時候,會在我們的內(nèi)心更溫暖更堅強。
所謂君子之德,就是我們心里面可以秉持的一種人格依靠。那么,何謂君子?君子的道德是什么?孔子的回答又很簡單,君子道者三。然后他還很客氣,說我無能焉。我做不到。君子只不過有三種道德,那么這三者是什么呢?他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區(qū)區(qū)三條,12個字,簡單吧!但我們往往一輩子也未必能做得到。仁者不憂是什么?孔子說是“愛人”,無非就是真心實意地對別人好,有一種內(nèi)心善良的能力和愿望,真心實意去善待他人。智者不惑是什么?孔子說是“知人”,就是真正地了解和懂得他人。大家說,了解別人容易嗎?了解別人比了解一個學(xué)科要難得多。這個世界上最難看清的就是人心上的紋路,人的下一個時刻的愿望,人心中哪些真正的秘密。所以,什么是好的團隊領(lǐng)導(dǎo)者,就是貼近人心,能夠知道他人真正向往的東西是什么。我現(xiàn)在問問大家,我不說你去了解你的團隊,我就問你兩件事,第一你了解你自己嗎?第二你了解你身邊那些摯愛親朋嗎?這兩個問題不一定每個人都回答是。
我們先來說了解自己。一個人真要做到寵辱不驚,不是容易的事。我們都知道韓信當(dāng)年胯下之辱,受還是不受?韓信對他的人生未來有著充分的自信,知道如果拔劍意氣呈一時匹夫之勇,他的命就了在這兒了。但是,未來他可能會大有作為,幫助漢高祖劉邦決勝于千里之外。就是說,他相信終有一日會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最大價值。所以這個時候,受辱就受辱了,他可以坦然地昂首而去。等到真正大定天下的時候,面對當(dāng)年侮辱他的人,他怎么做?我們一般說,那還不殺了他們?韓信卻大宴賓客,把他們請來,待之為座上賓。大家想想,這是什么氣度?這就是一個人在生命低谷的時候,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
而人在光環(huán)、鮮花、掌聲之下,正確評價自己往往比受辱的時候要更難。人人渴望成功,但成功的秘密是否全在于自己的能力?扁鵲與華佗齊名,是天下神醫(yī),但他真正的神奇不在于醫(yī)術(shù),而在于他評價自己時準確的尺度。魏文王有一次召見他,說我聽說你們家弟兄三個都學(xué)醫(yī),你已經(jīng)是名動天下的神醫(yī)了,而那弟兄兩人默默無聞,我想問問他們是怎么學(xué)的?扁鵲想都沒想,應(yīng)聲而答,說我們家弟兄三人,以我大哥醫(yī)術(shù)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王大驚失色,說怎么會呢?你名動天下,他們倆一名不名,怎么回事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治病,可以治病于未起之時,他一望氣色,就知道你身體怎么回事了,所以他就可以給你下藥調(diào)理,在病沒有發(fā)出來的時候,就給治好了。因而,大家以為他不會治病,他就一點名氣沒有。我二哥會治病于初起之時,比如說你最后會鬧成肺炎,但當(dāng)你開始咳嗽感冒的時候,他給你治好了,大家就認為我二哥只會治小病,他的名氣就止于鄉(xiāng)里。至于我,因為醫(yī)術(shù)最差,所以我只能等到一個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我再下虎狼之藥,起死回生,大家都以為我妙手回春,是天下神醫(yī)。其實,你想想,像我大哥那樣治病,一個人元氣絲毫不傷;像我二哥那樣治病,元氣剛一破損,就又補回來了;像我這樣治病,命是撈回來了,但是元氣已經(jīng)大傷過半。所以,我的醫(yī)術(shù)遠遠不如我兩個哥哥。這個故事,其實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應(yīng)該記在心里,就是當(dāng)你哪怕像扁鵲一樣名動天下的時候,還能看到這中間的偶然因素!還能正確估價自己!什么是智慧???《老子》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立,自勝者強。”也就是說,了解他人、打敗他人,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做一個可以自勝的強者。所以智慧是什么的?就是首先知道自己是誰。
咱們再來看你了解身邊的親人嗎?我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對漁村的夫妻,少年結(jié)發(fā),恩恩愛愛。妻子每天把魚的中段洗干凈,或者紅燒,或者清蒸,做得好好的,給先生端上去。她自己就在廚房里面胡亂吃些魚頭、魚尾。日子就這樣日復(fù)一日過去了幾十年,兒女都長大成人,老夫妻暮年相對,坐在黃昏里。有一天這個老先生喟然長嘆,他說我這一生都沒有給你提過什么要求,現(xiàn)在都老了,就想你什么時候能給我做一頓紅燒魚頭吃?他說你看我最愛吃的就是魚頭,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娶了你以后,就再也沒見著過魚頭了。他妻子一聽眼淚就下來了,她說我從做姑娘的時候起,就認為天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魚肉,她說就是因為愛你,我這一輩子都把魚的中段給你一個人做了,吃了一輩子我不愛吃的魚頭,我從來不知道你是愛吃魚頭的。其實這樣一個故事,很像我們身邊正在發(fā)生的情景。我們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著別人,而不是以別人所需要的方式。你去想一想,比如說父母愛孩子,但有多少父母逼著孩子報了所不喜歡的志愿,但父母認為這樣孩子會有出息,讓孩子去圓父母的一個夢。
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懂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懂得是比愛還要難的事情。了解人心比了解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更加艱難。但我們一一懂得并且穿越之后,為的是什么?為的是仁者不憂,讓我們的內(nèi)心更加的仁厚、寬廣。仁厚是什么?孔子認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想在這個世界上樹立自己,那么就用這樣的心去樹立別人;要從離你最近的地方,假以援手,幫助別人。這就是仁義的方法。就這樣簡單,但我們能夠做到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