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瀾共護持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大河安瀾共護持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人與事,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明清兩代,治河任務(wù)繁重,其中不乏治河有方、清廉自守的能臣。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能感知到其為國為民殫精竭慮的責(zé)任意識,亦能領(lǐng)會到中國人對“黃河寧,天下平”的殷切期盼。

潘季馴:四治河道 名垂后世

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自古以來,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wù)、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zāi)害作斗爭。”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那么潘季馴是何許人也,他治河的貢獻是什么?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是明代著名治河專家,被譽為“千古治黃第一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潘季馴首次主持治河工作。在此之前,嘉靖三十七年(1558),黃河在山東曹縣新集決口,河道亂流,曹縣新集至江蘇徐州小浮橋故道百余千米全部淤塞,自此,黃河河道東西搖擺,沒有固定的流向。這使得漕運中斷,而且讓位于江蘇盱眙的明祖陵處于被淹的危險。朝廷迫切要求解決河患。七年間,負責(zé)治河的主要官員如走馬燈一般,連續(xù)換了八人,河患卻未緩解。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黃河在江蘇沛縣再次決口,這是有明以來河決極為嚴(yán)重的一次,潘季馴臨危受命,主持治河工作。

從這一年起,至萬歷二十年(1592),潘季馴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在治河中,他不辭辛勞,多次深入工地一線。經(jīng)過一次次實地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造成黃河泛濫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積,由此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策。所謂“筑堤束水”指的是,治理黃河應(yīng)當(dāng)重視堤壩的修筑和加固,將河水約束在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同時要重視循例檢查,確保所修堤壩的牢固,防止黃河水決堤而出,毀壞房屋與農(nóng)作物。至于“以水攻沙”指的是,在厘清河水與泥沙關(guān)系的前提下,以束水的方式提高水流速度,帶走淤積的泥沙,從而達到改善黃河河道淤堵的效果,防止汛期因水位高漲而決堤的情況發(fā)生。

在潘季馴主持治理下,黃河長期分道亂流的歷史結(jié)束,河道基本穩(wěn)定了二百多年,并使運河通暢,當(dāng)時即有人稱贊他“功不在禹下”。潘季馴著有《兩河經(jīng)略》和《河防一覽》等書,其治水思想對明朝之后的治河工作影響頗深。

潘季馴四任總理河道,歷二十七年,他認為“管河之官必以河為責(zé)”,“竊照天下之事,勞心以治人者,其力或可少憩;勞力以治于人者,其心或可暫閑;維茲河工,必須心力兩盡,方克有濟。故雖以大禹之智,亦不免手足胼胝也”。治河者不僅勞力,而且勞心,但職責(zé)在身,潘季馴未嘗稍歇。隆慶五年(1571)三月,潘季馴患背疽,疼痛難忍,但一項筑塞工程正在進行,他“裹創(chuàng)而出,督率從容,撫慰有加,諸口漸合”。一個月后,“黃水陡漲,復(fù)將閻家口壩外沖決八十余丈”,他乘船巡河,由于風(fēng)浪太大,小船掛在樹梢上,差點兒沉沒。

潘季馴任官期間,“懲貪吏,除積惡,解煩役,定均平”,強調(diào)官員廉潔奉公對于地方安寧的重要性,并奏請朝廷將當(dāng)?shù)刎澚訜o能的官員撤職,得到了百姓的贊譽和傳頌。在他的家鄉(xiāng)浙江湖州吳興區(qū)有一座潘公橋,有一回潘季馴回鄉(xiāng),見湖州北門苕、霅兩溪匯合處水勢湍急、交通不便,于是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歷時五年建成此橋,后被命名為“潘公橋”。如今,潘公橋兩岸清風(fēng)習(xí)習(xí)、廉意濃厚,其所在的潘家廊是游人如織的街區(qū),人們在此了解潘季馴的生平,賞評清廉小故事和名家名句。

潘季馴勤勉敬業(yè)、鼎力創(chuàng)新的治河精神和工作態(tài)度,是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栗毓美:銳意革新 節(jié)約成本

清代治河名臣中,較為大眾熟知的是張伯行(1651—1725)。在其逝后半個世紀(jì),另一位治河名臣出生于山西渾源,他就是栗毓美(1778—1840)。盡管他的名字與事跡并不為大眾熟知,但《清史稿》對他的評價很高,此書對乾嘉年間十多位河道總督分別進行點評,稱贊他“卓為當(dāng)時河臣之冠”。

嘉慶七年(1802),栗毓美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xùn)|河道總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軍務(wù)。清代治理黃河與運河的事務(wù)復(fù)雜繁重,雍正時分設(shè)南河總督、東河總督、北河總督,乾隆初期改稱江南河道總督、河?xùn)|河道總督、直隸河道總督,乾隆十四年(1749)直隸河道總督被裁撤,而江南河道總督、河?xùn)|河道總督則要到咸豐、光緒年間才被裁撤。河?xùn)|河道總督,主要管理河南、山東兩省境內(nèi)的黃河與運河。

栗毓美作為河?xùn)|河道總督,在治河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以磚代埽”的筑壩護堤工程措施,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shù)的重大創(chuàng)新。在任河?xùn)|河道總督前,栗毓美多年在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官,對治理黃河已經(jīng)有自己的心得與見解。道光二年(1822),他任河南武陟知縣,在督挖城壕時,發(fā)現(xiàn)塌落的舊城磚經(jīng)多年泥沙浸灌,凝結(jié)成堆,卻愈發(fā)堅硬。過去黃河埽工是以高粱稈等植物莖稈為主,容易朽爛,栗毓美認為可“以磚代埽”,后來在多處應(yīng)用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任河?xùn)|河道總督后,他向朝廷上書,建議在全河推廣“以磚代埽”,雖面對眾多非議,但他不氣餒,在多方奔走下,終于獲得道光帝的重視和支持,并正式批準(zhǔn)設(shè)窯燒造河工磚。

實踐證明,“拋磚筑壩”在護堤和搶險中比過去沿用的“埽”更加穩(wěn)固,且更省經(jīng)費。栗毓美治河五年中,沒有發(fā)生大的河患,推行磚壩后,“三年未生一新工”,而且為國庫節(jié)省官銀“百五十余萬兩”。

栗毓美治河親力親為,《清史稿》記載:“毓美治河,風(fēng)雨危險必躬親,河道曲折高下向背,皆所隱度。”只有親自探查河道、了解水情,才能在治河時做到有的放矢。林則徐為栗毓美寫作的墓志銘也說:“公終日立泥淖中,磚甫出,水勢尚動搖,即率先屹立壩頭,隨時與廳員營弁講求治策,于工之將生未生,無不預(yù)謀抵御”。

在當(dāng)時,清政府治河所費須由當(dāng)?shù)匕傩諗偱沙袚?dān),栗毓美念民生多艱,自己多次捐資為百姓減輕負擔(dān)。他曾捐銀購買石塊五百方,以加高山東東平大汶河上的戴村壩,自此再逢汛期,也罕見大水漫壩泄水過多的情形;曾見山東汶上蜀山湖堤殘損嚴(yán)重,特捐資九千緡用于加固堤身;又見山西渾源唐家莊石壩年久失修,捐資五百緡為施工經(jīng)費。

栗毓美心系百姓,百姓亦對之敬重有加。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栗毓美在任上病逝。他為官四十多年,治河功績卓著,做人光明磊落,拒賄無數(shù)。栗毓美逝世后,朝廷批準(zhǔn)其入祀名宦祠等,他逐漸演變?yōu)楹由瘢诤幽?、山東等地,百姓尊稱他為“栗大王”,成為長久懷念的治河英雄。

林則徐:臨危受命 治河護城

對栗毓美的治水業(yè)績與高尚人品均表佩服的林則徐(1785—1850),不僅是堅持維護中國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的民族英雄,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鋒,也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治水名臣。

林則徐一生足跡所涉的水系包括海河、黃河、運河、淮河、長江(特別是荊江段和長江支流漢水)、太湖流域諸水、伊犁河、塔里木河等水系和東南沿海的海塘。

鴉片戰(zhàn)爭前,在江南地區(qū),林則徐治理三江(吳淞江、黃浦江、瀏河)水道,用石料整修加固江蘇沿海五千余丈的海塘,對瀏河及白茆河進行了治理,使之通暢入海;在中原地區(qū),他督辦黃河堵口,辦理黃河河務(wù);在湖廣一帶,他親自監(jiān)修江、漢堤防,取得防洪斗爭的勝利。

他把禁煙和水利作為同等重要的國家大事,在向道光帝力陳嚴(yán)禁鴉片的必要性與有關(guān)措施的同時,還呈上一份開發(fā)畿輔水利的建議書,即有名的《畿輔水利議》。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林則徐蒙受冤屈,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懲處,充軍伊犁。在發(fā)配伊犁途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黃河在河南祥符決口,潰水直逼開封城下,護城堤內(nèi)“平地皆深丈余”,城外“黃水彌望無際,四顧不見村落”,此次黃河決口波及河南、安徽23個州縣,洪水圍困開封八個月之久。道光帝派去主持堵口的王鼎并無治水經(jīng)驗,他上書懇求讓林則徐來襄辦堵口事宜。

林則徐沒有絲毫怨言,日夜兼程趕到開封,一到就進駐工地,“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經(jīng)過幾個月的搶修,正當(dāng)決口將要合龍時,突然上游一場凌汛急沖而下,沖開口門。林則徐不氣餒,為鼓舞大家的士氣,日夜吃住在大堤上,率民工繼續(xù)完成工程。次年二月堵口合龍。這段林則徐主持修復(fù)的黃河大堤,1992年由開封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林公堤”。今日林公堤依然在發(fā)揮作用,守護著這座千年古都。

堵口成功后,林則徐仍被遣戍伊犁。在新疆,受伊犁將軍委托,他又在當(dāng)?shù)嘏d治屯田,大力推廣適宜當(dāng)?shù)刈匀粭l件的坎兒井,各族人民把它稱為“林公井”。

林則徐一生正直清廉,被百姓譽為“林青天”。他嚴(yán)格要求自己,對違法亂紀(jì)的貪官深惡痛絕。清嘉道年間,官場貪污賄賂風(fēng)氣極盛。對各地假借賑災(zāi)、治水名義敲詐勒索、營私舞弊的污吏,他一律嚴(yán)懲不貸,所至之處,“貪墨吏望風(fēng)解綬(即辭職)”。在《答陳恭甫前輩》一詩中,他對攀附弄權(quán)、“志在飽溫”的“利祿徒”予以痛斥。對于吏治,他堅持認為“立政之道,察吏為先”,而察吏應(yīng)“首以清廉為重”。他不為自己謀私利,對于子孫,亦不主張留下過多家產(chǎn),他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林則徐一生經(jīng)歷坎坷,在逆境中亦不改清廉之志,不變愛國之情,他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理想信念,兢兢業(yè)業(yè)、為國分憂、造福百姓,無愧為晚清治水廉吏第一人。

責(zé)任編輯:王梓辰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biāo)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