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天府,喜迎世運。2025年8月7日晚8點,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在四川成都開幕,伴隨著歡快的旋律,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參賽人員依次入場。世運會由國際世運會協(xié)會主辦,是非奧項目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每4年舉辦一屆。本屆世運會共設34個大項60個分項256個小項,報名參賽運動員近4000人。中國體育代表團將有321名運動員參加28個大項50個分項152個小項的比賽。
這是8月3日在成都世運會運動員村內(nèi)拍攝的文化活動區(qū)。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文化為魂,展示中華文明對體育精神的獨特詮釋。成都世運會的獨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組織者對本土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開幕式上,川劇變臉與街舞同臺,古琴韻律與電子音樂共鳴,青城武術與極限運動輝映,這種看似沖突實則和諧的文化混搭,正是“和而不同”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都江堰水利工程蘊含的系統(tǒng)思維被運用于賽事組織,實現(xiàn)了各項賽事“水旱從人”般的精準調度;金沙太陽神鳥圖案被創(chuàng)新設計為賽事視覺標識,象征著體育精神如太陽般普照大地;川菜“百菜百味”的特色則啟發(fā)組委會設計了多元化的賽事服務體系,滿足不同文化背景運動員的需求。這種文化轉化不是簡單的符號堆砌,而是將東方智慧滲透到賽事活動之中。當外國運動員在品嘗麻辣火鍋后豎起大拇指,當各國觀眾在寬窄巷子體驗茶藝時發(fā)出贊嘆,體育已然成為文化交流最自然的媒介。成都以它特有的包容性告訴世界:體育無國界,文化可共生,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xiàn)美美與共。
節(jié)儉辦賽,場館“能改不建”把節(jié)儉要求落實到細節(jié)中。六年前,成都成功申辦2025年世界運動會,成都用六年時間給世界上了生動一課:辦賽不是砸錢堆砌的“面子工程”,而是城市能級躍升的“里子革命”。27個競賽場館(場地)中有18個為既有場館局部功能調整、9個依托湖泊公園臨時搭建, 230項科技產(chǎn)品悄然嵌入服務體系,這座城市用“零”新建場館的硬核操作,撕掉了大型賽事必搞大拆大建的舊標簽。這不是摳門,是智慧——把每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讓臨時搭建的飛盤場地能變社區(qū)公園,讓賽事科技轉身成為市民日常,這才是簡約而不簡單的真諦。
人文關懷,實現(xiàn)城市生活與體育的無縫融合。當代國際體育賽事常陷入錦標主義的窠臼,而成都世運會則嘗試構建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體育價值觀。賽事期間,“運動讓生活更美好”的標語隨處可見,社區(qū)體育公園免費開放,殘健融合賽事同步舉行,這些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東方哲學。尤其令人矚目的是,成都將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念與現(xiàn)代運動科學結合,為運動員設計了獨特的恢復方案——太極課程、中醫(yī)理療、竹林冥想等特色服務,讓來自五大洲的選手在激烈競技之余,體驗東方文化對身心平衡的追求。這種對“人”的全方位關懷,正是對當代體育過度商業(yè)化、功利化傾向的一種溫柔矯正。最動人的畫面藏在社區(qū)角落:77個體育公園像雨后春筍般冒出,407個社區(qū)運動角連成生活網(wǎng)絡,830處綠道新空間串起煙火日常。跑酷少年在“世運空間”騰躍,銀發(fā)族在社區(qū)角揮桿,“以賽惠民”的誠意,比任何口號都更有說服力。 借力世運會,加大“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力度,利用城市“金邊銀角”打造家門口的運動空間,2024年四川省人均體育面積比2022年提升了27%。當130個家門口的運動場陸續(xù)開放,當新潮運動從電視走進生活,世運會真正從競技場延伸到了市民的“15分鐘生活圈”。
辦一場賽事,興一座城市。錦繡天府迎世運,體育為媒話文明。這場盛會終將落幕,但它所彰顯的文化自信與文明互鑒理念,必將如岷江水般奔流不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動力。當全球健兒帶著蜀繡紀念品和美好記憶返回故鄉(xiāng),成都已然在世界體育史上刻下了獨具東方神韻的一章。
作者:文悅
責編:吳成玲
校對:王燦熙(實習生)
審核:于川、張凌潔
監(jiān)審:彭亞南、劉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自新華社,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