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革命性力量,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契合社會主義本質,推動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建立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意在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四化”提供根本條件,這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前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使得以科技為龍頭的生產力,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提供根本動力,讓中國式現代化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發(fā)展潮流,這顯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自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論述,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產生質的飛躍提供了基本遵循,從而牢牢把握了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主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質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的生產力理論也不斷與時俱進,從鄧小平同志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習近平總書記論“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獨特的生產力視角。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新中國前30年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相關論述,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價值,校準了中國現代化巨輪的航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論述,擔負起新時代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歷史使命,適應了全球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態(tài)勢,必將指導我國整體生產力水平的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和戰(zhàn)略性創(chuàng)新人才推動,為新時代高質量發(fā)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質的飛躍提供生產力理論支撐。而這一切,都以革命和建設時期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四化”提供根本條件,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前提。
一、歷史前提:革命和建設時期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四化”提供根本條件
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建立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意在通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四化”提供根本條件,這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前提。
中國近代史上,從鴉片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中華民族陷入空前浩劫,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圖存是時代最強音。從“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四洲志》(即魏源《海國圖志》的基礎)、太平天國洪仁軒《資政新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建國方略》、全面抗戰(zhàn)前民族工業(yè)“黃金十年”(1927—1937年),中國的現代化在近代不斷重啟,卻屢屢中斷……之所以中國的現代化步履維艱,沒有找到正確道路,就在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民族工業(yè)的打壓、限制,根本上是落后、反動、腐朽的生產關系及其代表(反動階級)限制、阻撓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落后、腐朽、反動,導致近代中國“落后就要挨打”,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總根源。
這一切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巴黎和會中國北洋政府外交失敗的刺激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進分子發(fā)起的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培養(yǎng)了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的骨干力量。“南陳北李、相約建黨”[2]。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一步步找到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從此以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這個根本出路,就是通過革命打破舊有生產關系。例如,土地問題困擾中國數千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從而找到了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即現代化的突破口。“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有:(一)使農民得解放。廢除地主及一切壓迫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實為本題的主要意義。(二)土地問題不解決,經濟落后的國家不能增加生產力,不能解決農民的生活痛苦,不能改良土地。”[3]這個根本出路,就是通過解放工農大眾等勞動人民從而解放生產力“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4],即以生產關系變革,打開中國歷史發(fā)展進步即實現現代化的總開關。
而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是應該發(fā)展的,中國應該發(fā)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這就要解放生產力,破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5]自從1921年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人民謀求現代化有了主心骨,中國才進入“主動的現代化”的探索階段。“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建立新式工業(yè),如果我們不能發(fā)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對于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yè),我們還不大懂,可是這一門又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因此,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應該學習經濟工作,其中許多人應該學習工業(yè)技術。”“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yè),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得別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對于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yè)化的各種技術知識。”[6]
具體來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通過推翻“三座大山”和社會主義改造,變革生產關系,打破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掃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牛鬼蛇神”,為中國式現代化得以起步提供了根本條件和歷史前提。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那個時代最杰出的貢獻,開啟了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我們搞政治,搞政府,搞軍隊,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壞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政府、舊軍隊。日本帝國主義占了我們的地方,我們還有什么生產力可以發(fā)展?這是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軍事力量不取消,生產力就不能解放,經濟就不能發(fā)展。因此,第一個任務就是打倒妨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舊政治、舊軍事,而我們搞政治、軍事僅僅是為著解放生產力。學過社會科學的同志都懂得這一條,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fā)展的問題。我們搞了多少年政治和軍事就是為了這件事。”[7]
新中國前30年,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積極探索下,我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現在的小社和初級社,對于充分地利用勞動力和諸種生產資料,還是一種束縛。到了辦大社和高級社的時候,就可以沖破這種束縛,而使整個生產力和生產向前發(fā)展一大步。那時候,更加需要發(fā)展多種經營,發(fā)展為城市和為鄉(xiāng)村服務的許多大規(guī)模的事業(yè)。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整個生產力,首先是人力。”[8]在此基礎上,我國逐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四化”)的宏偉發(fā)展目標,并經過充分醞釀、認真研究后,最終調整成為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這個我國長期堅持的“四化”戰(zhàn)略目標,其中,毛澤東尤其重視科技。“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F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9]“四化”戰(zhàn)略目標影響深遠,一直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的總目標。甚至在進入新時代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被稱作“四化”之后的“第五個現代化”[10]。
只是,寓于時代發(fā)展局限和社會主義建設本身的艱巨性,導致新中國前30年過于注重生產關系和人的因素,“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盲目性。社會主義經濟,對于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注意得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至于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社會主義建設,從我們全黨來說,知識都非常不夠。我們應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間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guī)律。”[11]當時,我們相對忽視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才能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原理和生產力自身的變革。
但總體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貢獻來看,通過建立新中國和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工農大眾等勞動人民從而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建立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石和根本條件,是對中華民族近代百年屈辱、百年抗爭、百年探索歷史的深刻總結和智慧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自覺代表先進生產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的卓越展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生產力視角的歷史前提。任時光流逝,這一不朽的業(yè)績將永載史冊。
【作者簡介:郭海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編譯局)四級調研員?!?/strong>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2]《紅樓曙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北京大學》,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頁。
[3]《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4]《毛澤東思想年編:1921~1975》,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894頁。
[5]《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頁。
[6]《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頁。
[7]《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09頁。
[8]《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頁。
[9]《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頁。
[10]李景鵬:《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個現代化”之后的第五個“現代化”》,《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景躍進、孫柏瑛、何增科等:《專家圓桌:“第五個現代化”啟程》,《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羅平漢、方濤:《從“四個現代化”到“第五個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現代化思想的演進軌跡》,《探索》2014年第5期;許耀桐:《法治 德治 共治 自治 “第五個現代化”獨特內涵與歷史軌跡》,《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
[11]《毛澤東思想年編:1921~1975》,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916—917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