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宮博物院是如何擴大開放的
北京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建筑,莫過于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宮博物院。1994年時的故宮周邊景象還是比較糟糕的,當時故宮周邊的居民以及單位或多或少存在向筒子河里排放污水或亂扔垃圾的情況。對此,我們進行了入戶調查,請專家呼吁、媒體宣傳,喊出了一個口號——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二十一世紀。通過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完成了污水截流、居民與單位的搬遷,終于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前使筒子河變得碧波蕩漾了。今天,無論春夏秋冬、早中晚,只要是天氣好的時候,總是有很多“長槍短炮”對準角樓、城墻、河水拍下美麗的照片,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是2012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我知道,這里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寶庫,還是世界上觀眾來訪量最多的博物館,總之有很多的世界之最。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以后,我才知道這個門是真不好“看”,因為這些世界之最大多是掛在嘴邊上的,其實很多人沒能很好地感受到。你說館舍宏大,但是大部分區(qū)域都豎著“非開放區(qū)”的牌子,人們進不去;你說藏品豐富,但是99%的藏品都是鎖在庫房里的,拿出來展示的不到1%;你說游客眾多,確實故宮博物院從來都不缺游客,但是長期以來游客都是跟著導游的小旗子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導游也不會根據(jù)每個人的文化需求來進行講解,都是從太和殿、養(yǎng)心殿到乾清門、坤寧宮,再到鐘表館、珍寶館、御花園,不到兩個小時的“到此一游”而已。每天望著人們離去的背影,我不禁在想,我們這么豐富的文化資源究竟為人們帶去了什么、人們通過一次難得的文化之旅究竟獲得了什么?所以,我們下決心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環(huán)境大整治,室內(nèi)十項內(nèi)容、室外十二項內(nèi)容,目的是擴大開放。
關于室內(nèi),我們認真修復了堆放在各個房間的幾十年的文物,把幾十年來卸下并堆在通道、房子里的門窗修復好,并為此專門建古建筑館來陳列,因為它們也是文物,是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看到,近二百間房子里堆放著各種大箱子(有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它們占據(jù)了太多空間,但它們也都是文物,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我們在海淀區(qū)建了故宮博物院的北院區(qū),將這些箱子保存在三個大型的箱子庫房中。故宮的很多房間里過去都堆著很多被子、毯子、氈子、窗簾,這些古人用過的東西也應該加以善待,所以我們進行除菌、熏蒸、織補,然后專門建織繡庫房把它們保護起來,也就又騰出了很多房子。過去一個展覽閉幕了,就找一間空屋子,把展柜、展具、模特往里面一推,把門一鎖就變成倉庫了,十年八年都沒人再打開。今天的展覽也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也對它們進行了清理。過去使用過的椅子、桌子、沙發(fā)乃至運動器材也都舍不得扔,因為都是國有資產(chǎn),所以我們就在院子里展示出來,讓需要的部門登記領走。過去室內(nèi)的炕特別多,上百間屋子都有,長期閑置著,還堆著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也都認真清理,把它們保護起來。過去各個房間里都掛的那些字帖或畫,有些還是緙絲的,閑置了非??上?,我們也都把它們收拾好。有些十多年、幾十年沒有進去人的房間,往里面踩一腳都是撲通撲通的塵土,其中很多漂亮的房子都是應該開放的,所以我用了五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故宮的所有房間,要求每個房間都必須要打開,然后照相記錄,等到清理好后再來照相。通過這樣全院上下齊心合力,用了三年時間,終于使故宮的每間房子都變得干干凈凈了。
關于室外,整治起來要比室內(nèi)還艱苦。我們過去很多區(qū)域都是不開放的,導致雜草沒膝、沒腰,也都要清理。我們的要求是讓不該長草的地方一根草都沒有,清理以后還給野貓建了貓舍。特別不應該長草的地方,就是我們古建筑的屋頂。過去,我們的古建筑上長了很多草。這些草之所以能生存,一定是把根扎在瓦和瓦之間的縫里,瓦被拱松動以后,雨水就會灌進去,就會導致梁架的腐朽。所以,我們下決心向雜草宣戰(zhàn)。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把它們拔掉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不除根的話,一兩場雨過后又會長出來。所以,我們要把一片片的瓦揭開,把草根取出來,再把瓦重新抹好,這一干就是兩年,我們才敢對社會宣布,故宮博物院一千二百棟古建筑上沒有一根草了。更嚴重的是不斷增長的市政管線,跑冒滴漏、盤根錯節(jié)。紫禁城里有一條非常漂亮的河,叫內(nèi)金水河,從西北流入,向南到武英殿前,向東穿過太和門廣場再拐兩個彎,從東南流出,兩側都有漢白玉的欄桿。這條河上當時有上百條污水管、上水管穿越,再加上一些熱力管道,這些管道無情地穿過各處紅墻、古建筑,占據(jù)了很多空間。對此,我們用了一年半進行設計,用了一年多時間報批,在遠離古建筑、地下八到十四米的空間,采取盾構的方式,把十七種管線全部摁到地下,這樣就再也不用開挖古建筑的地面或穿越紅墻了。
我們開始去商業(yè)化。過去,人們進了故宮都是跟著導游沿著中軸線往前面走,所以經(jīng)營部門認為有商機,就開始在門洞里面賣東西,包括太和門、乾清門、隆宗門、景運門等,一進去一片商業(yè)繁榮的景象。但是,人們來故宮是看古建筑而不是逛市場的,所以我們下決心要清理。比如乾清門,是清代皇帝每天上早朝的地方,但是東西邊都是商店,游客完全沒有體驗。我們要求一切工作要以服務游客為中心,所以把這些商店以及隆宗門的快餐店都拆掉,在遠離中軸線的冰窖建了餐廳,可以同時容納三百人就餐。今天,我們再沿著中軸線走,就看不到任何商業(yè)建筑侵入到視野中了,一定能夠看到一座壯美的紫禁城。
我們還下決心拆除所有的臨時建筑。幾十年來,故宮里積累了一百三十五棟臨時建筑,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彩鋼房,兩三個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問題是不阻燃。我們和公安、消防一起,把雁翅樓下面的彩鋼房拉倒來做示范,并讓大家立下軍令狀,拆除所有臨時建筑。一直拆到2016年院慶當天,我們大家齊心合力把最后一處彩鋼房拉倒,結束了故宮博物院的彩鋼房歷史。
我們向最臟、亂、差的地方宣戰(zhàn)。比如故宮的西城墻,墻內(nèi)四百多米長的范圍里堆的都是加工用的木材。于是,我們把這些木材移到外面,建了建材基地,恢復了墻內(nèi)的地貌,然后建了故宮文物醫(yī)院。故宮的南城墻內(nèi)更臟亂,幾十年來就是堆磚頭、木頭的地方,位置就在午門下面,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把它們都移出去以后,恢復了地貌,并建成了對公眾開放的家具館。更嚴重的是太和殿廣場的西邊,是長期堆放建筑垃圾或危險品的地方,所以一直不能開放。對此,我們下決心把它拆掉,恢復其歷史景觀。很多臨時建筑也在干擾故宮的環(huán)境,比如南三所是過去皇太子生活的地方,一共九組院子,滿是綠琉璃瓦,很漂亮。但是幾十年來,我們的老員工都沒見過南三所原本的樣子,因為一直被花房圍著。所以,我們就在別處建了溫室大棚,在里面把花卉養(yǎng)好以后,在每年初春時接到故宮各庭院展示出來,等到深秋時再把它們送回去。這樣一來,花卉養(yǎng)得更好了,我們也就能把花房都拆了,南三所也終于恢復了原本的樣子。
通過這一系列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整治,我們使故宮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完成了環(huán)境整治前喊出的“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口號。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在2020年迎來了六百歲“生日”。我們希望的是人們再走進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建筑,而沒有任何一棟雜亂無章的臨時違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