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嬰幼兒挑食、偏食怎么辦
史瑾:除了自主進食,我們還關注到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挑食、偏食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就是不吃雞蛋,試了很多辦法都不行。那么,我們父母應該怎么辦?是順其自然,只要營養(yǎng)均衡就行;還是想辦法讓他對雞蛋感興趣,慢慢接受。關宏巖主任,您有什么建議嗎?
關宏巖:孩子吃的問題,一直是家庭教育的大事。尤其0-3歲是人一生中生長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所以吃要跟上。可實際上,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挑食或偏食問題。這怎么解決?要知道,我們一直講究的營養(yǎng)均衡,其表現(xiàn)是營養(yǎng)種類的均衡。這既要求營養(yǎng)元素種類要豐富,也要求同一營養(yǎng)元素種類下不同食物種類要豐富。我們知道,嬰幼兒輔食包括七類常見食物:谷物、根莖類和薯類,也就是主食類;蛋類;奶類;肉類,就是豬、牛、羊肉和海鮮,其中紅肉可預防缺鐵性貧血;豆類及其制品、堅果類;維生素A豐富的蔬果,不包括果汁;其他蔬果,不包括果汁。從嬰幼兒營養(yǎng)推薦來看,每天要攝取其中的至少四類食物。另外,寶寶出現(xiàn)厭食、挑食的問題,我們家長要暫時接受這一現(xiàn)狀,因為孩子一時的不接受不意味著今后也不接受。我們要在孩子添加輔食的階段,不斷嘗試,保證餐桌上的食物是五顏六色的、豐富多樣的,以此來達到營養(yǎng)均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家里有這樣的寶寶,我們家長不要擔心、焦慮,這種食物不行,就換成另一種,同樣可以達到營養(yǎng)均衡。
史瑾:非常感謝。通過關宏巖主任的講解,我們知道了孩子挑食、偏食是一個暫時現(xiàn)象,并不意味著會持續(xù)到長大之后,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家長在孩子吃飯問題上焦慮的情緒。
關宏巖:現(xiàn)在,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食物教育,也就是食育。具體在0-3歲的這個階段,我們要引導孩子對食物產(chǎn)生興趣,培養(yǎng)對食物的喜好。對于0-3歲嬰幼兒來說,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睡、玩。如果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能讓孩子多接觸與食物有關的玩具,多做一些相關的游戲,就能更好地給孩子進行食育。不知道寶媽有沒有用過類似的方法。
張佳妹:之前,我把一些豆子裝在瓶里來回晃動,讓孩子聽一聽聲音,還讓他用小腳丫踩一踩,刺激觸覺。
關宏巖:感受食物,但與吃還不能聯(lián)系起來,只用作玩具。
四、如何做到高質(zhì)量親子互動
張佳妹:說到互動,我想請教一下史瑾副教授和關宏巖主任,家庭中如何開展高質(zhì)量的親子互動。
關宏巖:很多研究成果都已證實,孩子在3歲以下時,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時間越長、質(zhì)量越高,孩子的成長發(fā)育、潛能發(fā)揮就越好。那么,如何做到高質(zhì)量的親子陪伴或親子互動呢?我們要抓住一些重點。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不會說話,且說了也聽不懂,我對他說什么做什么對他沒什么作用。但實際上,每個孩子一出生就具備了感統(tǒng)(即感覺統(tǒng)合,是指機體在環(huán)境內(nèi)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從環(huán)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具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如果我們對他說話,就形成了聲音刺激;讓他看到周邊顏色變化,就形成了視覺刺激。而且,家長的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也能對孩子形成多感官刺激。所以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我們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氛圍。這不僅僅是游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跟孩子多說,多用溫柔的語言語調(diào)、表情動作進行互動。那么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中,孩子就會感受到深厚的情感,獲得了愉悅的互動體驗,促進了大腦發(fā)育。但如果,家長不跟孩子進行良好的親子互動,甚至不給好臉色,那孩子無論是語言發(fā)育,還是大動作、精細動作發(fā)育,都會是不理想的。
寶媽,你可以給我們舉個例子嗎?比如,生活中與孩子互動的一個場景,其中有哪些不確定的地方,我們可以幫你分析一下。
張佳妹:比如繪本閱讀,我給孩子讀《小金魚逃走了》這本書時會問他,小金魚逃哪了?他就會去找,也會指出來,還會翻書。目前就到這個環(huán)節(jié),下一步怎么互動還不太清楚。
關宏巖:在0-3歲嬰幼兒親子互動中,繪本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其豐富的畫面,有趣的情節(jié),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尤其是一些優(yōu)秀兒童繪本,孩子會反復翻看,時常發(fā)現(xiàn)新內(nèi)容。比如,孩子看《小金魚逃走了》時,可能這次對小金魚感興趣,下次對小草感興趣,總會被不同畫面吸引。也就是說,我們把繪本閱讀作為一個載體,主要目的不是讓孩子了解故事,而是要拓展親子互動的體驗。比如,家長可以圍繞孩子感興趣的點進行理解認知、社會情緒上的引導和互動:“小金魚又跑到哪兒去了”“今天的小金魚怎么這么高興啊”等。在這樣的親子互動中,隨著孩子的成長,主導者由家長變成了孩子。因此,我們可以把繪本比作舞臺,家長和孩子在繪本中的互動探索,就好像在舞臺上表演自創(chuàng)的角色和故事一樣。這是我根據(jù)寶媽提供的案例所想到的,史瑾副教授從教育的角度再給我們做一些補充。
史瑾:寶媽的寶寶有13個月大,還不太會說,只能用動作告訴你,小金魚逃哪兒去了。從案例中看,寶媽提問,寶寶動作回應,這是一個很好的互動過程。如果想有進一步的互動,寶媽可以圍繞孩子感興趣的“小金魚”拓展他的興趣。比如,我們可以帶孩子認識現(xiàn)實中的小金魚,還可以用小魚的手偶重新演繹這個故事,如果沒有手偶,就用手部動作表現(xiàn)“小魚在游”,相信只要家長做了這個動作,即使沒有任何語言,寶寶也會跟著學,至少會有相關動作。之后,還可以拓展故事情節(jié),小金魚是逃到餐桌上,還是逃到沙發(fā)上、床上了,然后帶著孩子去探索。在這一過程中,要知道對于0-3歲嬰幼兒來說,語言、表情、動作都是親子互動的載體,而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是良好互動的前提。
伴隨親子互動形式、載體的多元化,我們該如何與不同月齡的寶寶互動?比如,孩子玩球時只知道扔球,那我們可以用“扔過來”的動作引導他,也可以在他抱著球想扔又不敢扔時給他豎起大拇指或是給他眼神鼓勵,都是很好的互動方式。再比如,對于1歲以下的孩子,一些有心的寶媽在給孩子換尿布時會清晰地告訴寶寶:我現(xiàn)在要給你換尿布了,首先我要把你穿著的尿布脫下來,然后輕輕擦擦你的小屁股,再給你穿上一個新尿布。寶媽在做每一個動作時,都會對寶寶說出來。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這么小說了也沒用。其實不然,3歲以下正是孩子語言能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舉個例子,孩子是怎么知道蘋果是蘋果的?一般是我們跟他多說,讓他多看、多摸,使他腦中的詞匯與真實的蘋果建立連接。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多說,不要擔心孩子小聽不懂,長時間堅持下來,孩子就會將詞匯與事物連接起來。從剛才的案例看,小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在寶媽的多說多做下,可能就會知道尿布是寶寶的。另一方面,要多回應。對于成人來說,互動的過程是有問有答的,內(nèi)容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而對于0-3歲嬰幼兒來說,互動的過程可能是家長單向的,孩子不會立即做出回應,但當親子互動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稍稍有所反應。這個階段、這個過程是高質(zhì)量親子互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努力也許短期內(nèi)看不到效果,但在長期積累下孩子的各方面發(fā)育達到一定水平,就會看到欣喜的變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